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着力点,也是提升城市创造力和影响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结合城市文化软实力理论研究及西安现实状况,构建了“5维度-12层面-35指标”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选择了15个文化发展典型城市作为比较样本,对西安文化软实力水平作出评价和分析,提出加大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消费、整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潜力等措施是有效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推进西安创新文化城市建设的未来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着力点,也是提升城市创造力和影响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结合城市文化软实力理论研究及西安现实状况,构建了“5维度-12层面-35指标”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选择了15个文化发展典型城市作为比较样本,对西安文化软实力水平作出评价和分析,提出加大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消费、整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潜力等措施是有效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推进西安创新文化城市建设的未来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特征与创新型城市的功能特色相结合,从战略导向、核心内容、关键抓手3个方面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城市建设路径理论框架,即依靠制度创新驱动福利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创新驱动贸易发展。进一步,应用理论框架重点评价了2006-2014年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上海的上海”、“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3个视角提出了民生发展、创新引领、开放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冰 《时代经贸》2013,(14):124-125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创新文化内容及其构建,结合我国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现状特点,依据创新管理最新理论,提出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将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贯穿于单位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将对科研院所的创新起到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冰 《时代经贸》2013,(13):124-125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创新文化内容及其构建,结合我国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现状特点,依据创新管理最新理论,提出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将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贯穿于单位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将对科研院所的创新起到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吴地数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孕育出来的文化奇葩,是蕴含着丰富创新文化元素的一种区域文化。挖掘吴文化的创新特质,彰显吴文化的创新品格,弘扬吴文化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城市已成为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制度创新作为基础内容,发挥着制约、保障和促进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主体,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应成为其今后工作的着力点。为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制度创新必须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并注意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创新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当前,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战略构想正成为连云港市的最大实践,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全市干群的共同追求,人心从未像今天这样思齐思进,一个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滨海新城正从愿景走向现实。古今中外的实践明确告诉我们:经济越发展,发展越深入,深层次的问题就越显露,后劲乏力的矛盾就越显现,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外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经验做法很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国外发展成熟的典型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做法的分析,将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应用于中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期为中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创新型城市提供经验支持,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推动泉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本文在系统分析泉州市创新能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指标,对国内15个创新型城市进行比较,提出泉州市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产业人才供给体系、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析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明了方向.政府要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挥推动作用.为此,政府要在明确创新角色定位、构筑合理创新体系、改革完善创新机制以及加强创新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作出努力并联合社会创新力量共同完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宏图伟业.  相似文献   

12.
从时点序列的总量投入与阶段性年均增量投入两个视角,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对不同产出情形下江苏通州的建设用地扩张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分析视角下、不同产出的平均效率均表现出提高态势,而仅考虑经济产出的效率提高幅度相对较大.②从不同视角的对比来看,年均增量投入视角下的效率相对较高,反映了年均增量利用过程中较高的要素利用程度、资源配置与规模收益水平.③从不同的效率类型来看,不同投入产出下的纯技术效率均高于规模效率,反映出技术进步的贡献比要素规模满足需求的程度高;而单纯考虑经济产出的技术效率更高,反映出技术进步过程中仅注重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忽视了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地区竞争经历了一个从无规则到逐步确立规则、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演化过程。当前,地区竞争的方式已经演进到以投资环境建设为主要手段的阶段。因此.增强地区竞争能力的核心手段,就是建设好以产业体系环境、要素市场环境和政府服务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琳  韩宝龙  李祖辉  张双武 《经济地理》2011,31(2):224-229,236
创新型城市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创新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却少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沙和东部主要城市创新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主要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动态变化特征和长沙的比较劣势,以期为推进国内学术界对创新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做些努力,同时为政府部门实施基于竞争力提升的城市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瑞禹  邱丹 《技术经济》2010,29(1):29-34
本文提出了一套较全面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国内较有代表性的13座城市为样本,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据此筛选出其中最精炼的评价指标。目前指标体系设计通常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受主观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体现了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对丰富和完善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文力 《技术经济》2007,26(9):117-122
在对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追根溯源探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将福建文化划分为福州文化、闽南文化、莆仙文化与闽西文化四个区域子文化,探索如何构建与区域文化特点相匹配的产业群;从中观层面探究企业技术创新背景,思考如何塑造与不同技术状态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从微观层面剖析企业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求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特质相吻合的企业文化。最后,对处于瞬息万变中的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陈劲  陈钰芬  王鹏飞 《技术经济》2009,28(8):1-5,40
为了更好把握我国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本文构建了一套全面、客观、简洁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分析。主要参考来自中国统计数据库和SourceOECD的数据,将1991—2007年中国的创新能力发展情况与日、美以及全体OECD成员国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拟合方程,对中、美、日三国的未来创新能力进行了科学预测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创新投入已稳步提升,但创新过程中管理薄弱,从而导致创新效率不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过程管理能力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8.
美德日三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当前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不断完善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借鉴三国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先进经验。指出中国应从法律法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培训等方面入手,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我国在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方面。因此,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培养团队建设、合理设置科研支撑计划项目等途径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