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货运海铁联运运量在港口的集疏运量中所占比例偏低,针对海铁联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政策及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海铁联运企业的市场合作机制和经营体制尚未建立等影响海铁联运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提出海铁联运发展策略:整合和完善海铁联运“点、线、面”能力;加快海铁联运管理体制改革和配套制度建设;促进海铁联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有利于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然而我国铁路承担港口货物的集散比例较低,海铁联运服务仍停留在单纯的运输服务上。概述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全程服务过程缺乏统筹协调、海铁联运港站分离、运输服务标准和规范不协调等问题,从设计集装箱海铁联运全程物流服务方案、加强集装箱海铁联运场站建设、构建集装箱海铁联运沟通协调机制、掌握集装箱海铁联运经营主动权、明确集装箱海铁联运多方职责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全程物流服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我国集装箱港口拥堵的问题,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青岛港区位优势以及青岛港发展海铁联运的必要性,发现青岛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青岛港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合理化建议以及对我国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集装箱海铁联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框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装箱运输系统本身的内部运作、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对于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负向影响进一步制约着海铁联运的发展。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加快海铁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路集装箱运营企业的市场功能、健全海铁联运配套制度等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基础设施、班列开行、运量发展、扶持政策?4?个方面阐述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针对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存在的南昌北站货场硬件条件欠佳、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铁路运输价格缺乏优势、集装箱班列难以实现常态化运行等问题,提出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对策,即完善南昌北站货场海铁联运设施设备、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采取灵活的海铁联运定价策略、实施海铁联运班列弹性开行方案,为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集装箱铁海联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环保等特点,是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薄弱环节。深度挖掘区域铁海联运潜在货源,合理布局铁海联运重要载体——内陆港,是新时期加快实施运输结构调整,持续落实"公转铁"政策的重要支撑。在剖析我国集装箱铁海联运需求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SLP等方法,提出内陆港宏观、微观布局整体解决方案,助力我国集装箱铁海联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长娇 《中国储运》2014,(2):110-112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现状,再以青岛港为例具体地分析了青岛港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联运的货源货流情况及特种货物的运输情况,指出青岛港发展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策、法律和经济,技术、质量和数量及定价三个方面指出未来青岛港发展海铁联运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我国海铁联运作业流程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作业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作业流程的核心价值活动,提出可增值环节。结合海铁联运作业流程的特点,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海铁联运作业流程,分析优化后的作业流程优势。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有无对比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应用物联网技术前后海铁联运的作业流程。通过比较结果,进一步优化物联网对海铁联运作业流程,提高海铁联运物流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推动青岛港海铁联运发展,阐述青岛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影响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联系,采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4个角度,对青岛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得出SWOT分析矩阵。在此基础上,得出青岛港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应采取增长型的SO战略,提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健全港口信息系统平台、推进港口海铁联运业务全球化发展、加强港口间联动合作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港口海铁联运事业发展,是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决策部署。天津港作为我国主要港口,亟需提高铁路运输占比。从天津港布局、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分析天津港海铁联运现状,提出天津港海铁联运发展策略,即:加快推进大宗品类"散改集",优化港口绿色运输体系;联合搭建平台公司,实现多方信息交互;提前推动港口铁路扩能改造,提升集装箱发运能力;地方政府给予海铁联运专项补贴,发挥资金引导作用;研究制定货源吸引政策,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合力开发内陆海铁联运产品,形成天津港白货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深圳港集装箱业发展中推动海铁联运的必要性 ,分析了影响海铁联运拓展的相关因素 ,认为政府应在其中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 ,港口、铁路、海关、代理等相关企业共同努力 ,推动深圳港海铁联运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探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两省一市区域内,凭借上海港、宁波港资源,以及内地丰富的外贸出口集装箱货源,综合分析铁路如何在多式联运体系中,有效地开展海铁联运业务.并分析铁路集装箱运输在海铁联运中份额不高的原因.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日,宁波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宁波市海铁联运发展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据悉,这已是该市第三次出台扶持海铁联运发展的政策。据了解,相比前两次的扶持政策,该新政扩大了扶持对象范围,降低了扶持对象资格条件,并进一步明确扶持资金渠道,适当调整扶持标准,新增奖励政策等。这不仅继承了以往扶持海铁联运发展的好做法,保持了政策连续性,又结合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北部湾国际集装箱海上运输现状,针对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的经营特点、区域营销状况,将市场营销理论与区域航运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北部湾海铁联运国际集装箱运输营销的思考:创新营销理念,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增强营销力度;推进海铁联运,为客户提供全程运输的合理解决方案;强化价格策略,通过海铁联运降低全程运输成本,提升客户价值;建立营销渠道,扩大营销的区域范围,促进北部湾国际集装箱的运输营销。  相似文献   

15.
集装箱海铁联运具备运能大、运输成本低、运输安全性高和污染排放少等独特优势,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剖析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货源分布及集疏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状港口集装箱铁路、公路OD及SP问卷调查结果,构建Logit模型,并对不同铁路费用下浮场景下公铁运输市场份额进行敏感性分析,进而量化研究集装箱海铁联运可能的增量空间,最后提出集装箱海铁联运公转铁增量对“双碳”目标的货币贡献量。  相似文献   

16.
刘刚 《中国储运》2008,(12):54-55
一、国内海铁联运供需概况 1.产业转移带动海铁联运大发展 近年来,国内制造企业内迁的情况已日趋明朗化,内陆货源生成地到海港的陆路运距被不断拉长。从效率和成本角度考虑,内陆段距离超过500公里时,铁路运输相对于公路运输有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魏祥振 《中国储运》2022,(3):167-168
秦皇岛北部山区尾矿存量巨大,尾矿可加工成为砂石骨料用于建筑生产.在"公转铁"政策的倡导下,秦皇岛港已率先开启机制砂石"海铁联运",通过分析试营业务时矿场、铁路、港口等各环节在成本、运力等方面暴露的问题,提出畅通北部山区机制砂石至南方沿海全物流链,规模化开启"海铁联运"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南沙港区发展海铁联运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把发展海铁联运作为国家战略部署,明确大幅提高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是现阶段"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满足南沙港区及临港工业发展,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广州港集疏运体系,南沙港铁路于2016年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建成通车.南沙港铁路自广珠铁路鹤山南站引出,经顺德均安、中山小榄、东凤、南头、黄圃、广州万顷沙至南沙港站,线路全长约87.8公里(含南沙港至南分区车场),初期设计为Ⅰ级双线电气化货运铁路,全线动工后又应沿线地方政府要求增加了客运功能.  相似文献   

19.
铁路业务"营改增"之前,货代企业将铁路货票的发票联抬头开给货主,货代企业以货票的发票联复印件入账。铁路"营改增"之后,货票不再作为发票使用,铁路运费开具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从事海铁联运业务的货代面临两大问题:铁路运费运输专票抬头开具货主还是货代?货代企业就海铁联运业务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按照货代向货主收取包干费时提供的发票种类不同,货代企业在海铁联运业务中存在5种账务处理模式,本文就5种账务处理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环渤海地区集装箱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公-海联运、铁-海联运4种运输方式,分别建立相关运输费用计算模型,并以20英尺标准集装箱作为计算单元,对山东和东北地区的若干个城市进行运输的经济性量化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东北和山东地区的4种集装箱运输方式的经济性进行评价,为选择集装箱运输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