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与变革."文化衡水"建设是河北省衡水市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寻求发展的新途径.推动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宣传,能够让信息永久的留存,能够拓宽文化资源的宣传渠道,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2.
陈一红 《价值工程》2014,(27):279-280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音乐专业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员优势,采取数字化的形式来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本文主要就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保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文明,历史传承和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其中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它的特征是"无形"的文化内涵,需要传承人"口传心授"的传授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性,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随着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源的过渡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人的道德精神修养的滑坡,每年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绝迹.如此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是形势所需.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回顾我国加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的时代背景,重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通过实地调研各地在对非遗进行发掘、认定、保护、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特点,总结近6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关于下一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当代时空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危机和进行保护的意义,探讨了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占有的地位,探索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原则、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一红 《价值工程》2014,(8):217-218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高校图书馆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发展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和各科知识的汇集地,以资源整合、储存、共享的文献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特色数据库,也就是将馆藏乐谱、音响等资料收集、分类、归纳,将馆藏的纸质文献资源转化成电子文献资源,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更有利于其传承和保护。文章以潮剧为例,从拓宽市场、遗产传承、节约成本、规范管理等方面分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意义,并提出潮剧数字化开发的具体模式:构建数字博物馆、开发数字影视媒体产品、深化现有网站建设、开展数字媒体教学,以期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相关档案已初步建立,但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以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个案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科学完整的建立和有效管理存在的困难,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山西剪纸为例,探讨民间美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过程中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施策略。文章将对山西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固化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有效手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显现,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7月20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七会议通过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首次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也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师范类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传承和保护人类文化瑰宝的信息资源中心,师范类院校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建好特色馆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价值工程》2014,(36):295-296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也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解读。然而,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关注的。时代发展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信仰的体现,同时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体现的重要方面,民间舞蹈是对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体验和思想精髓的有效概括,这对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从历史发展眼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应辩证地看待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本文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探究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豫剧在中国是一个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且影响深远的保存较好的戏曲剧种之一.走非物质文化遗产路是豫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的是世代相传的创作和传承方式,而处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豫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日渐觉醒,全国各地争相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客观分析了博物馆建设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特征,提出了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阶梯,但决不是其最终归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丰富且多元的特征,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则对于沅水流域文化传承与发扬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升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成效为出发点,在对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档案化保护状况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的传承,让传承人继续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生产技术、知识与经验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本文以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为例,探讨在活态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一次建设性的尝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春英 《价值工程》2011,30(24):294-295
媒体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实际上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对体育文化多元化的有力补充。但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由于媒体性质和追求经济利益等因素将会导致公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分析、评价能力的下降与偏颇、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山皮影戏在演出市场中被边缘化,出现观众断代、市场萎缩,商业演出市场不足以支撑该艺术形式的生存,尽管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唐山皮影戏仍然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理论,从传承观念、传承方式、传承技艺、传承题材及旅游演艺几个方面探索唐山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维度。  相似文献   

20.
陆勇昌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6):83-83,85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存的多元要素,同时构成了绚丽多姿的生活色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评估体系准的目的,就是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动态管理和支助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有社会公允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