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福建金融》1989第十期吴文锦、李春生同志的《贷款利息计息方法与营运问题》(下称《问题》)一文读后,有些不同看法,想与之商榷。《问题》认为:“银行每季只向工商企业计收一次贷款利息,这种过长的间隔时间,造成应收利息被企业无偿占用”,应改为按月计收。笔者认为:看法是片面的,而且企业占用银行应收利息也是相对的。利息核算是银行财务收支的重要内容,但也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银行计收工商企业贷款利息办法和营运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弊端:一是银行每季度只向工商企业计收一次贷款利息,这种过长的间隔时间,造成应收利息被企业无偿占用,从加强经济核算角度来看,银行毫无经济收益可言。二是银行按季收取的利息,作为银行的收益被束之高阁,挂在“营业收入”帐户上,直到年末才作为利润逐级上划,开户银行由于无权运用这笔资金,无形之中缩减了银行资金来源,使为  相似文献   

3.
<正> 银行贷款的回收形式,表现为利随本清,利息内扣,利息搭帐,还息挂本,还本挂息这五种形式。对亏损企业的贷款采取哪一种回收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造成企业亏损的具体原因,作出适当的选择,才是明智的。《福建金融》1988年第3期发表林文畴、应安华同志《对亏损企业实行“还本挂息”方法的探讨》一文,引起深圳特区同行的强烈反响,因为特区同样面临对亏损企业的贷款回收形式选择问题。“还本挂息”一文中某些问题值得商榷。 一、“还本挂息”与国家经济政策问题 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对亏损企业必须计收利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志认为现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即“差额包干”)存在着三大弊病:第一、给国民经济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带来更多的困难;第二、忽视了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第三,由可能信用膨胀导致通货膨胀(见《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4年第二期欧荣霖同志的《对现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不同看法》一文).对此,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在此,限于篇幅,只对第三点进行剖析.这些同志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说:“差额包干”只抓住一个存贷差额而不管信用绝对量,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信用绝对量.这样就产生了可能与需要的矛盾.这样“差额包干”就有可能由信用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的确,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信用绝对量;但是,我们认为:“差额包干”并不是没有管这个信用绝对量;而且,即使不管,它也不会无限地扩大;万一它绝对地无限扩大了,也不是“差额包干”本身造成的.我们知道,“差额包干”有“年末差”(存量)和“年中差”(流量)两个差额.“年中差”就可以看成是一定时期内信用绝对量.从理论上讲,“年中差”的核定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在年中贷款的最高额.表现为最高贷差或最低存差.它是指令性指标,是银行按照综合信货计划,财政预算和物资供求平衡后得出的当年可能为生产,流通领域提供的货  相似文献   

5.
实行农贷按年结息,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好处多,有的认为好处并不多.我县是全面推行农贷按年结息办法的,有实践体会,对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农贷结息,从“利随本清”到“按年结息”,是农贷工作中的一项改革.有的所、社在推行实施这种办法中,因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仍实行“利随本清”的办法.但从长远看,从银行、信用社内部的经济核算看,实行“按年结息”的办法是势在必行的.按年结息办法好处多还是少?必须弄清为什么要实行按年结息?一是核算的需要.今年在信用社会计科目中增设089“盈亏调整”这个科目,并开设应收未收利息、应付未付利息、呆帐准备金三个帐户.通过分录调整增、减当前盈亏.根据这一精神,应收未收利息将会由表外核算转入表内科目核算.二是企业经营管理增盈减亏的需要.作为信用社本身来说,银行对信用社实行按年结息,而信用社发放的贷款仍实行利随本清的话,逾期、未到期的贷款所欠的利息,则要用其他营业收入来低偿银行的贷款利息,不利于核算,农贷的发放,不论在存差社或贷差社来说,每年都允许有一个差额,贷差社的差额经营成果则反映不出来,存差社的差额与定期储蓄的应付利息是否平衡,都要通过应收应付利息的计算,才能说明当年是盈余或亏损.我县大巷信用社83年年底各项农贷余额为100.  相似文献   

6.
读了贵刊1992年第4期李王生同志《我国贷款利息支出渠道亟待改变》(以下称为《李文》)和1992年第11期刘治平同志《也谈我国贷款利息支出渠道》(以下称为《刘文》)两篇文章后,启发较大。但对两文有些观点不敢苟同,笔者谈点粗浅看法,与两位作者及同仁切磋。 一 当前利息既不能记入产品成本,也不应由企业税后留利中列支。 《刘文》认为利息应计入产品成本,“使企业用于支付利息的那部分  相似文献   

7.
贵刊1997年第9期刊登谢勇同志的《是“应收”还是“应付”》一文,认为企业购买对方的材料和商品后,发现有质量和其他问题,要求退货,在货款已付的情况下,会计处理有两种:一是(借)应收帐款,(贷)原材料、存货等科目;二是(借)应付帐款,(贷)原材料、存货...  相似文献   

8.
罗振海同志在《这笔贷款该不该贷?》一文中,提出了贷与不贷的理由,并认为这笔贷款应该贷。笔者看法不同,认为这笔款不该贷!其理由如下:一、发放这笔贷款不利于银行内部实行企业化经营和经济核算制管理。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同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单位一样,必须实行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按照社会主义货币信用的原则,实现货币自身的增殖,来解决银行职工的工资和集体福利事业,为国家增加积累。发放上述这笔贷款,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呢?从表面看,发放的贷款是贷者的存款,且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都是4.8%,存贷款一年内应收、应付利息均是57.60元,好象银行、贷者两不亏。其实不然。按税法的现行规定,银行按业务总收入缴纳5%的工商税,这样,银行发放壹仟元贷款所收取的利息57.60元要上缴2.88元的税金。从  相似文献   

9.
金修敏 《理财》2003,(5):35-35
近年来,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借据、合同及收贷收息票据与借款单位的还贷还息单据核对发现,农村信用社存在以各种名义且方法隐蔽,违反国家规定利率,多收贷款利息现象。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一、按挤占、挪用、逾期贷款处理。为了达到收取贷款高息又不显露出违反国家规定利率的目的,不管贷款单位的借款是否挤占、挪用、逾期,都以这些名义按上浮利率收取贷款利息。二、多开贷款期限。在向贷款单位高利率收取贷款利息时,按正常利率填写利息单,通过多开贷款期限,从而达到了高息收贷的目的。三、给贷款单位开具两个收息单。在向贷款单位收…  相似文献   

10.
《上海会计》1992年第4期刊登了李玉生同志《我国贷款利息支出渠道亟待改变》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文章认为“将利息计入企业产品成本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原理的”“改变企业利息支付的渠道,有必要把利息从计入成本改为在企业税后留利中支出”。笔者认为这一见解,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值得商榷的。谈点刍荛之见,与作者及同仁切磋。 一、利息计入产品成本是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的。 《李文》认为企业把利息计入成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和利息理论不符”。笔者认为这一见解没有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1.
《上海会计》1987年第5期刊登了叶一宽同志写的《浅谈借贷记帐法中的“多借多贷”与“同借同贷”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叶文”),文章对“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问题提出了很有见解的看法。“叶文”的中心思想是:遇到复杂一点的经济事项,如拘泥于“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原则,会把一个完整的经济事项予以肢解,使它变成不伦不类的东西,或使本来就复杂的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化,因而只有采用“多借多贷”、“同借同贷”的分录方法才能“顺理成章”。在借贷记帐法中,到底是采用“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原则好呢,还是采用“多借多贷”、“同借同贷”好?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想与叶一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2.
现行“贷款规模”控制方式的缺陷 1985年我国在实行“实贷实存”信货管理体制的同时,相应建立了以控制“贷款规模”为主的信贷控制方式,并采取了三条措施:1.  相似文献   

13.
美国商业银行在经营农贷业务中,为了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十分注意贯彻三个原则,即资金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所谓盈利性,就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中,所收取的利息减去贷款成本后,还要获得最大利润.因为商业银行信贷基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存款,而存款要付利息,并且经营信贷业务还有各种费用开支,这些就构成了贷款成本.而贷款成本又只能由银行的利息收入来抵补.此外,商业银行还要获得最大利润的来源也只能是利息收入.而银行要获得利息,其首要条件又是借款者必须盈利.因为只有借款者盈利了,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因此,盈利性就成了美国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首要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商业银行在发放农贷时,受贷者的经营是否有利及盈利的多少就成为贷与不贷的主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4.
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是贷款放得准、收得回并实现贷款利息收益的关键。我国加入WTO后,工商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在新的形势下,总行提出了“要从制度建设、管理体制、工作程序、监测手段和责任落实等方面入手,全面强化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工作”的要求。本文按照该思路,提出:利用WORD软件,设计贷前调查与贷后检查的标准文本,通过标准文本的使用,对贷前调查、贷后检查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作出政策性与强制性的规定,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的水平,并对规范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再谈银行存贷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湖北省长阳县人民银行赵代华1993年第六期《上海会计》刊登了奚建华同志的《也谈银行存贷款利息的计算方法》一文,文中对银行存贷款的利息计算方法作了部分介绍,并认为“银行采用两种年基数计收利息,是不合理的,上级也不可能作出这样...  相似文献   

16.
<正> 《福建金融》1992年第11期中,江仕南同志撰写的《银行贷款实行按季计息的弊端及改进建议》一文,分析了银行贷款按季计息的弊端所在,指出了持季计息是企业欠息的最根本的原因,并提出应实行“按月计息”、“贷时收息”的办法。但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与江仕南同志商榷。一、对文中“按季计息弊端”的几点异议该文分析的“按季计息办法成为企业虚盈实亏的防空洞”等几个弊端.与银行贷款利息实行“按季计息”无直接联系,自然不能简单归咎于“按季计息”办法。1、“企业虚盈实亏”问题。企业虚盈实亏是指  相似文献   

17.
信用社自1983年起对农户贷款实行按年结息以来,至今已形成了一种制度。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实行这种结息办法,有利于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结息,简化了收贷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贷款应收未收利息使用表外科目核算,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1.表外科目核算不利于平衡总分帐。信用社每年计出来的贷款利息,按有关规定要设立利息卡(或称总帐),并登记分户帐。由于使用表外科目核算,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反正是“表外科目”,总分帐对不对无关紧要。因此,收回利息时,不是漏销分户帐,就是漏记总帐,其至总帐,分户帐都漏销,给查找错帐增加了困难。我社三个分社,自按年结息以来,虽然每年都强调核对总分帐,但是,由于总帐与分帐不具备平衡关系,一时查对了,  相似文献   

18.
小议债券投资利息的核算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朱虹新颁布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债券投资规定:企业实际支付的债券价款中所包含的利息应单独记帐,计入“长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即:借:长期投资─—债券投资长期投资─—应计利息贷:银行存款我们知道,流动比率是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业银行财务状况形势不容乐观,应收未收利息金额逐年加大,严重影响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善、产品(商品)库存积压严重,以及“三角债”的困扰。另一原因是赖债的“钉子户”故意拖欠。如何有效解决应收未收利息的问题?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加强信贷管理,从经营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银行要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信用评估机制、审贷分离机制和稽核监督机制。依法收贷机制,严格按照《贷款通则》、《担保法》规范贷款行为。与此同时,对过去发放的贷款要进行一次全面清…  相似文献   

20.
咨询台     
《会计师》2005,(7)
1.我公司从国外进口一批产品,已经做了会计分录“借:库存商品贷:应付账款”,后来经过检查发现,此批商品因为尺寸弄错了,我们根本无法使用。经与国外协商,国外决定不向我们收取货款。库存的商品已经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那么“应付账款”应该转入哪个科目?(江苏省毛志安)答:一般而言,可将上述“应付账款”作为无法支付的款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但若在业务当期,国外供应商就已同意不再收取货款时,贵公司应视同“购货退回”,相应须冲回原有关入账分录。当有关存货处理时发生损益的,再直接计入损益表有关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