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的滋味     
楚奇 《上海企业》2011,(11):94-94
有有人说,古人读书时喜欢在书中加些香草,故有"书香"之说。而梁实秋先生则在他的读书札记中直白:"书香,乃油墨之味也。"油墨而谓之"香",非读书人难识其理。世上之书,皓若天上繁星,读书之味,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书既可以守业解惑,亦可以娱乐消闲,各有所需罢了。西汉学者刘向  相似文献   

2.
胜寒 《审计月刊》2005,(12):47-4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追求美,不惜金钱,刻意进补,赶时装新潮者有之;不惜时间,隔三差五进健身房、美容店者有之;不惜痛苦,挨饿、抽脂、割肋、隆胸,自己给自己“上刑”者有之。笔者无意对各种各样的美容术说三道四,只是想说,生活中还有一种被不少人忽略了的重要的方法:读书美容。  相似文献   

3.
读书有味,这是我们祖先早已品尝出来的。所谓“读经书味如稻粱,读史书味如佳肴,读子书味如醯醢(音嬉海,调味品)。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幼时的读书处就叫“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4.
石卫东 《审计月刊》2004,(10):57-57
读书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古往今来,成功人士,莫不是由读书起家,因读书成长的,在这里,便生出诸多读书的经验和趣话,以“三”统之者,比比皆是。今天我们重新品味“三”字读书法,不能不有受益匪浅之感。  相似文献   

5.
读书随想     
谭晓东 《秘书》2007,(9):44-45
书有三味。据宋人李淑所著《邯郸书目》讲:诗书如同肉汁,史书如同肉片,名家经典如同肉酱。我不是一个文化人,不懂读书之味,不  相似文献   

6.
《论语》里说,孔夫子闻韶乐,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大赞其“尽关矣,又尽善也”;《列子·汤问》中描写战国时卖唱的女子韩娥歌声优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听王小五唱书,“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舒服,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些文字描写的,都是听者被“乐味”迷住后的感受。乐有“乐味”,书也有“书味”。鲁迅小时候读书之所谓之“三味书屋”,什么叫“三味”?古人云,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是为“三味”。书中之味还远不止于此,值得回味处,皆可谓“有味”。  相似文献   

7.
“苏轼少时天资聪颖,过目能诵,出口成章,亲邻交口称赞。传苏轼于盛赞中飘飘然,真以为读书已多,写联于书房云:‘识尽天下字;读遍人间书。’某日,有一老翁手捧一书求教,苏轼翻遍全书竞不识一字,羞愧至极。老翁走后,苏轼即将书房联改为:‘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此后,苏轼虚心好学,刻苦功读,终成一代名家。”此故事读后,感触颇深。我想苏东坡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家,其成功的秘窍不外乎有四:一是虚心,二是惜时,三是持之有恒,四是学以致用。概括可谓“学知不足,业精于勤”。苏东坡的成功之道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詹福瑞 《秘书工作》2013,(10):56-57
人生的各种行为说来都有一个境界高低的问题,读书也不例外,也有境界高低之分。同样是读书,境界高低不同,读后的收获、心灵体会也会有不同。因此,境界应该是衡量读书阶段的重要标准,也是考查读书收效的一条渠道。一般而言,根据读书的需要、目的和心态的不同,读书境界从低到高可有三种:孜孜讫石乞——为知识而阅读的境界;兴致盎然——出于兴趣而读书的境界;陶然忘机——理想的读书境界。  相似文献   

9.
蜂密葡萄     
蜂蜜葡萄是一种新型保健小食品,产品分绿、红、紫三色,味道各异。绿色葡萄给人以鲜嫩之感,想其形口水欲滴,观其色望梅止渴,食之则酸甜可口,解渴生津,夏食可消暑,冬食能健胃,春食提神振精神,秋食润肤增美容。红色葡萄鲜红发亮,恰似做工优良天然树生品种,其味以甜为主,甜中有酸。紫色葡萄与天然树生透熟葡萄无异,其味甜不腻口,微微有酸,常食不厌。  相似文献   

10.
柯云路 《乡镇论坛》2009,(21):30-31
一位10岁的乡村小姑娘正向记者诉说她的梦想。小姑娘说:老师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走出大山就是他最大的心愿。我们不能叫我们老师失望。如果我走不出去,当不了官,我们肯定也有孩子能当官。记者问:为什么想当官?小姑娘说:我当了官以后就能给我老师转正了。记者又问:你怎么会有这么一种想法?小姑娘说:俺如果不给俺老师转正,俺们这些娃娃都没有地方上学去。“如果不给老师转正,俺们这些娃娃都没有地方上学去。”这就是一位乡村小姑娘的思维逻辑,实现梦想的唯一方法是,有朝一日当了官好为给教自己读书的老师转正,好让他继续教自己读书。  相似文献   

11.
读书大概算是一件雅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应试所读之书,乃借读书之名,取功利之实,或为文凭,或为俸禄。这类读书实为一件  相似文献   

12.
爱书者虔诚地感谢书,例如《读书》衷心地感谢读书者。读书者读书,我们通过《读书》“读”读书者。于是我们守望田野,读到了范曾的大气磅薄。无垠的星空中,同一片蓝天下,回首《读书的历程》,萦绕心头最挥之不去的是什么?也许是——Feeling…… 《读书》对您的读书感情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要求,我们想和您达成其识的只有一点:作品敬请卷写工整,最好是打印——如此整洁美好的形式与您能要表达的内容相统一,更加便于我们品读您的才情和哲思。  相似文献   

13.
上师范的时候,我们的班长是学校中的活跃分子,他还是校学生会副主席。他每天都是一副激情澎湃的样子,有充沛的精力,永远那么蓬勃向上。他在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抒发了他的抱负:“周恩来总理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目标是成为全国教育界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4.
钟坚 《新远见》2012,(8):42-48
一、读书之兴趣 今年春天,有幸入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之进修部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变化及应对”专题研修班学习。在党校图书馆中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就是《北大在1919——九零后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人类传播思想、传播知识和积累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美文使得“洛阳纸贵”,不胫而走。当代信息爆炸,书业的传播,也己面临着我们的“多媒体”时代。 书本身的传播作用,给书业营销的文化品位提出了要求。我们爱读的评介书籍类的刊物很多,有高品位的《读书》、《书与人》等,也有以服务读者为己任的《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等。至于大型书店、书城的P.O.P,甚至还设以咖啡室以飨读者之需,让你身临其境,如行山阴道中,有美不胜收的观感。传统的习惯使人们从阅读中获取信息,让好书找读者,为读…  相似文献   

16.
《河北审计》2002,(8):47-47
味指五味和风味,是中华名菜之魂。中华名菜讲究色、形、香、味、滋、养。其中味处于核心的地位。再好的东西没有味也是人所不愿吃的,再好的味老没有变化也是要吃腻的,创制中华名菜的关键技艺主要是为味服务的,因此味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鉴赏中华名菜的核心标准就是看她有没有味,味道如何,是否纯净、有无变化、组合技巧等等。什么味是最美的呢?味美的标准是什么?一般认为自然之味是最美的,是美的标准。古人认为知味必须以淡味和本味为至味。所谓至味就是真味,是自然味,是味的基础,其他味是人为可造的,随心所欲,巧夺…  相似文献   

17.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催人奋进;读书可以愉悦精神,心态年轻。丰富智慧离不开读书。一个人要想生存、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养分,不断丰富自己、强大自己,用读书的智慧泉水浇灌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读书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古往今来,成功人士,莫不是由读书起家,因读书成长的,在这里,便生出诸多读书的经验和趣话,以"三"统之者,比比皆是。今天我们重新品味"三"字读书法,不能不有受益匪浅之感。 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提出"三余"读书法。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这  相似文献   

19.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加满油你得知道去哪里。装了太多的油就变成油罐车,我看太多的人读了好多的书,两种人不太会成功,一个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个是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不能离群独居。在共同生活的社会中,我们每天者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事、物。如果想使大家生活得更好,就一定要有宽容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