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江苏省6市中青年被征地农民为例,分析中青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与意愿。研究发现,中青年、老年被征地农民群体之间以及中青年被征地农民群体内部对养老保障政策倾向性存在差异。就中青年被征地农民群体而言,年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调研地性质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倾向性呈负相关,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程度、征地补偿款评价以及获得保障性安置与否等因素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倾向性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强化政府责任,同时提高征地补偿款,降低养老保障价格;依据中青年群体内部分层结构,灵活纳入多样化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从不同安置模式下中青年群体社会特征出发,实行针对性的分类保障。  相似文献   

2.
程雪 《中国就业》2023,(11):44-46
退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个人、社会、国家来说非常重要。退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背景与知识技能、工作经验与实践能力、个人素质与心理状态及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应从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实习机会和工作经验积累平台,培养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和完善政府扶持政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退役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增强其职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农村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职业素质和技能,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培训失地农民工过程中存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对策,以更好地服务失地农民工的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少农民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变为了失地农民.户口原来的农业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融入了城市.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 与当地居民收入差距大、 征地补偿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失地农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融合困难.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让失地农民首先实现经济融合,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从开展技能培训、 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完善征地补偿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尹根 《中外企业家》2012,(5):147-149
农民市民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融入城市,不仅要在身份上融入,更关键的是在心理上的认同。应从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更新观念、逐步提高社区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健全失地农民培训机制、提升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城市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6.
张结中 《中国就业》2011,(12):60-60
广水市在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同时,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失地农民打造就业“金刚钻”,力保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业。  相似文献   

7.
作为城市建设者,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及其职业认同状况,不但影响城市发展的持久性,而且对他们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稳定性及其在城市生活的平稳性都起着重要作用,对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及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人们若具有积极的职业认同,将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心理安全感的建立和生活状态的改善等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职业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的职业稳定性和工作主动性,降低职业倦怠等具有显著作用。但是以往研究大多针对的是教师、护士、外企或国企职工等,这些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用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规范,而针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的农民工的研究则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实证调查为依托分析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问题。得出如下结论:失地农民在失地初期认同失衡、后期认同分化,实施养老保险有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失地农民对征地政策本身高认同,对高层组织(市级、区级)高认同、基层组织(村委会)低认同。同时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征地补偿款的缓冲作用、非货币化土地功能的彰显、第二次分工与比较优势的丧失、回迁房与原住房的价格差、失地未进城安置、小区物亚管理滞后等因素决定了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由于征地补偿的方式单一、失地农民就业意识淡薄、缺乏就业技能、社会保障层次不高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因此关注和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能够享受到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推动和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家霆  梁鹏  刘贤桂 《价值工程》2010,29(5):252-253
目前我国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信息的获取提供了许多帮助,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属起步与探索阶段,在工作理念、专业队伍建设和工作体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学校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针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推动提出要不断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教育职能和工作理念,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努力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职业培训要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快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努力开创职业培训事业新局面。具体来说,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职业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被征地农民达80余万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目前我省失地农民中,除少数得到安置外,大多数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他们失去了土地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但同时又享受不到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制度性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不少人主要依靠有限的征地补偿款维持生活,结果是坐吃山空,当前生活水平下  相似文献   

13.
开展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是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实现全民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然而当下我国在开展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时,存在贫困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思维理念落后、贫困区域产业支撑基础差,吸收与转移水平不高、转移就业培训目标模糊,与实际市场需求不吻合、各主体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激励体制不完善、培训考核评估体制不健全,就业培训质量不高等方面问题。为了确保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提高贫困村产业支持力度,强化县域吸收劳动力的积极性、明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目标与任务、设立科学激励制度,调动参与就业培训的积极性、创设健全的贫困人群就业培训体制,保障体制长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陈俭 《企业导报》2012,(13):29+40
我国征地地补偿中,存在土地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方式单一以及补偿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管理和征收制度存在缺陷以及对农民权益的忽视。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土地补偿制度,必须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实行多样化补偿方式以及确保征地补偿款透明、及时足额支付。  相似文献   

15.
潘春华 《乡镇论坛》2014,(19):23-23
当前。农村各地正在不失时机地对失地农民、失业返乡农民开展各种创业就业培训,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笔者发现,个别乡镇及村组创业就业培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虚的多,实的少。培训内容往往是一些创业政策性、方向性的东西。常规岗位适应性技能培训较为普遍,指导失地农民及失业返乡农民创业实用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成为了失地农民.就现阶段我国的实情,失地农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农民就业观很难有根本性转变,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政府补偿形式单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今征地制度还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要建立新型就业培训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张燕  于法钦  殷鸿炜 《价值工程》2014,(26):275-277
职业信息采集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对促进大学生进行人职匹配和人岗匹配、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职业信息采集过程中还存在职业信息交流不畅、大学生主动意识缺乏、职业信息良莠不齐、职业信息采集渠道有限等问题,因此应构建职业信息采集的长效机制,拓宽职业信息采集渠道,增强大学生的主动采集意识,加强就业师资队伍培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用显著,同时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信息化融入到职业发展教育中,从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途径及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化发展深入",征地"需求旺盛,失地农民数量激增,提升失地农民金融素养对于推进农村金融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三个维度研究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现状,针对失地农民提升金融素养水平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心理素质是一个包括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受心理素质因素影响,心理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运用,应从重视师范生心理问题、加强高校课程建设和端正师范生职业态度等方面培养和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