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印文  裴平 《经济学家》2015,(3):39-46
本文构造了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指标,选取1995—2013年的样本数据,计算对应年份中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值和宏观经济形势指标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对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主要结论是:中国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较差,并且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具有滞后效应;但在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货币电子化明显改进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这种改进作用具有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因此,中国不仅要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还要在防范货币电子化可能产生风险的前提下,以积极的姿态,继续推动货币电子化进程,从而更加显著地提高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王素琴 《当代经济》2008,(9):130-131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所普遍面临的问题。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严重的货币错配会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本文主要从货币错配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角度介绍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货币中性与否的理论探析和贷币政策的实践考察,认为应该正确定位货币政策,在战略上应树立稳定货币的自标,而在战术上则应实行中性的政策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经典的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结合当前实际,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甘小军  王翚  玄立平 《经济问题》2013,(6):69-73,94
对从休谟到穆勒期间的一些古典学者的货币理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具有短期非中性效果,他们提出了至少七种货币短期影响产出的非中性途径,构成了货币非中性理论的完整体系,对古典学派以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俞佳 《当代经济》2002,(7):47-48
我国融资结构不合理和商业银行改革的滞后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包括了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因素。其中,货币替代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变量,它对一国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货币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7.
敦玉环 《时代经贸》2007,(8Z):170-171,173
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深化利率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选择合适的中介目标;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监管效果,缩短政策时滞,这些都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以电子货币为视角,选取我国电子货币的样本数据及与货币乘数相关的变量,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电子货币的存在放大了货币乘数的效应;(2)电子货币加剧了货币乘数的波动,致使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增加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3)货币乘数的变动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10.
吴秋实  陈天 《经济论坛》2015,(4):148-152
本文梳理回顾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货币中性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了述评.对货币中性理论的演进、发展中国家货币中性研究情况进行了研究述评.已有研究普遍赞同发展中国家长期货币中性是存在的,我国也存在这种货币性质.因此,在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操作中,逐步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应当成为新时期货币政策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政府财政行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从政府资产角度出发,运用1994~2005年中国国库资金季度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政府国库资金、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作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国库资金增减导致基础货币收缩和扩张,短期内国库资金变动会使货币供应量发生显著的反向波动,国库资金是货币供应量的Granger因,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量波动有较高的解释力,央行的货币供给由于国库资金而产生被动性。(2)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货币当局将国库资金变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库资金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新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基础上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就是货币政策具有真实效应,能够对真实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货币政策能够在保持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  相似文献   

13.
Looking from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that the stock market services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bad corporate governing structure of the 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the lack of balance between the yield from an investment and the stock,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in the stock market, we make an intensiv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n the inefficiency of transmitting monetary policy of Chinese capital market herein.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科学原则作指导,但货币政策的实时决策又是极其复杂的,需要中央银行家的审时度势和敏锐判断,也即货币政策的艺术性。详细分析了货币政策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具体表现,认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实践中是难以分割和同等重要的,好的货币政策总是需要好的政策实施者,需要将科学性原则与中央银行家们的决策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尽管我国宣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但是,货币供应量近年来却高速增长,造成我国物价水平不断攀升。本文通过对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实际操作考察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并非货币供应量而是汇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均受制于此。汇率名义锚使我国货币政策走入困境,央行面临着物价稳定和经济紧缩的重大取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巨大贸易不平衡下,汇率名义锚具有不可持续性。参照国际成功经验,本文建议我国应逐步放弃汇率名义锚,渐进迈向物价名义锚,实现货币政策独立和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21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却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国内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外存在着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烈呼声.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新的挑战,可行的选择是:一是坚决顶住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对货币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强调总量调整的同时,更要重视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在从紧货币政策下,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尤其应该慎之又慎。如果筹资方案明确筹集的资金是为了某一长期投资项目,在经过必要的投资决策程序的前提下,就可以进行此项目的投资,并在投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取得预期的投资效果。如果投资项目未经科学、严密的评估和论证,或者在投资后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就有可能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而招致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8.
汇率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凸显,推动了学术界对货币状况指数(MCIs)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功能研究、缺陷研究、应用研究为线索,对MCIs的研究脉络作了系统分析,并试图通过分析,对MCIs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运用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基础货币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货币管理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引进金融规划思想、增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针对性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基础货币规划,基础货币的管理还很不系统,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基础货币规划框架,加强基础货币管理,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然后通过对国外中介目标选择实践的考察,分析了中国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争论和实践,最后讨论了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主要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