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如何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并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出合理的途径,采取有力的措施来促进这种转化,这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太谷县农业生产效益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农经系赵月红太谷县地处晋中盆地,距太原市东南60公里,土地肥沃,人多地少,矿产资源匮乏,是山西省的典型农业县之一。在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生产宏观环境复杂的条件下,太谷县农业生产连年走上新台阶,人均收入增长迅速。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最终都必然表现为以更少的农业资源,生产同质同量的农产品,或者以同量的农业资源,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这就说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键性时刻,即如果不在农业中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发展我国农  相似文献   

4.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是实施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基础和组成部分。2002年8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黑龙江垦区,发出了“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和推动垦区经济社会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黑龙江垦区从开发建设伊始,就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建设。现在已从根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垦…  相似文献   

5.
(一)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科学技术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对于加快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一百年前就说过:机械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运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恩格斯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农业科学技术的革命,在于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民 《农业经济》1998,(7):22-22,28
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因素分析刘玉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农业要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改革开放,特别...  相似文献   

7.
杨家庄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侯城乡,属于太谷县城区规划区,毗邻山西农业大学,自然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大学巨大的市场产生的集聚效应,致使其周围村民的经济行为发生转移,从农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因而该村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农业相对落后。本文旨在探索在高等院校周围农村城郊农业的发展方式,以期最大地发挥当地优势,进而促进农村的发展,人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旦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就会迅速转变为直接生产力,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中,本世纪初仅20%是依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的,而到八十年代则有60—80%应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也取得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其重大意义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两大途径 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已表明,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不断研制出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能扩张原有的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农业经济不断增长提供技术上的可能。如何将这种由于技术创新成果而使得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的潜在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出来,并尽快转变成现实农业生产力,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我们一直采取的主要途径是技术推广,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来完成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农业科…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源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工业化条件三个因素。制度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手段,工业化是前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来经营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及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营形式,反映生产力水平的经营方式,用科学武装起来的耕作方法构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既要遵循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规律,又要符合国情。一、稳定家庭承包制,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浅论农业技术的采用与扩散侯军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探讨农业技术采用与扩散的内在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技术采用的特征农业技术采用过程是人们从第一次获...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农业是指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农业的发展自开始以来,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依次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又到现代农业。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具有很高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但由于不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严重损害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继承了现代农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又发展了传统农业的优良有机传统;既保持了  相似文献   

13.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靠科学技术──75团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之我见邓文华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的一个。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是生产力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正处于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时期,必须依靠和充分应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才能加快实现这个转变。探索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途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共识,也是摆在农业科研单位面前的又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晓海 《农村经济》2005,(10):85-87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国目前还是主要以推广的途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现实的生产力,这种政府“一厢情愿”的自觉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渐渐陷入被动局面,继而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农业科技成果新的应用途径——科技扩散。在分析科技扩散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科技扩散”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式以及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而使科技在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浓缩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宝库.振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应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途径是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在当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连续不断的向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传递农业信息,直接为农村和广大农民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研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实践证明,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知识经验等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简洁途径,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太谷县地处晋中腹地,境内交通发达,农业资源丰富,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太谷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宽裕型小康县的战略目标,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农业发展靠科技 ,科技进步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 ,这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科技进步与劳动者智力开发的关系 ,对于理解和实施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 ,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科技进步与劳动者智力开发的关系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科学技术必须和劳动者相结合 ,为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 ,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 ,处于主动、主导的作用 ,“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是一种智能性要素 ,它以其强…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农业中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使广大农村尽快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条件。这是我国发展农业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因此,深入研究发展农业商品经济的意义和途径,更好地抓住商品经济这个环节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不仅对农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成果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尽快使其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是它的根本任务,而科技成果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正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巨大力量。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