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山西高原及太行山区21个岩溶泉域内发育有46条岩溶径流带这一事实证明,岩溶径流带是中国北方奥灰岩溶区普遍存在的岩溶水文地质现象。它具有类似岩溶地下河系那样的系统性。其发育规模与岩溶泉群的流量密切相关。岩溶径流带的特征有:岩溶呈溶隙网络状;含水丰富;各向异性导水;地下水运动属宏观渗流性质;水面呈槽谷状;动态稳定;以泉群形式排泄。岩溶径流带的形成是中国北方特定的气候、地质条件下岩溶分异和选择性发育的结果。其成因类型有接触带型径流带、断裂带型径流带、岩溶河谷型径流带和集中补给型径流带四种。  相似文献   

2.
公乐亭泉出露于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地层与第四地层接触部位,为溢出泉。水温14℃,水型为重碳酸钙镁型,多年平均流量0.2m~3/s。公乐亭泉域地下水径流具剖面二维流特征,存在统一的深部水流系统及上水泉和骆驼鞍两个局部水流系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邢台市由一个古老的城市发展成为以机械、煤炭、能源为主的中等工业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增多,正确计算和评价本区奥陶系灰岩岩溶地下水资源,迫在眉睫。本文所论述的百泉泉域奥陶系灰岩地下水资源的计算,是建立在对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22年的补给量进行计算。采用了综合渗入系数法、统计实际排泄量法和地下迳流系数法三种方法。三种方法计算结果接近,故本次以三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本区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地下水开采资源,多年平均开采资源为10.6666米~3/秒。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涉县东风湖泉域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与离子比例法对泉域内14个岩溶水样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组分形成作用系统分析,最后通过饱和指数分析与反向模拟查明了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化机理。结果显示: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型或HCO_3-Ca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径流过程中水样发生方解石、石膏、岩盐溶解,白云石沉淀,阳离子交替吸附为Ca~(2+)—Na+朝正向进行。从强径流区到排泄区水-岩作用为方解石、岩盐沉淀,而白云石、石膏溶解,地下水中Ca~(2+)置换出含水介质中Na~+离子。  相似文献   

5.
明水泉是山东重要岩溶大泉之一。本文运用系统理论方法研究明水泉岩溶水系统,圈定系统的范圈,讨论岩溶水系统的补给与排泄,从容观上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对长期争论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开发、保护与管理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基本地质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气候因素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决定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岩溶塌陷在类型、发育特征、规模、强度与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论文在详细对比分析了中国南北方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岩溶塌陷类型、发育特征、规模及强度以及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性基础上,发现了南北方岩溶塌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北方区域构造上为较单一的断块隆起山地和沉降盆地,其岩溶水文地质单元规模大,地下水动力作用相对较弱,塌陷类型以古岩溶塌陷为主,塌陷机制除常见致塌模式外还有一种地震效应致塌模式;而中国南方区域构造上多形成较紧密的褶皱,其岩溶水文地质单元规模小、地下水动力作用较强,以现代岩溶塌陷为主,塌陷机制除常见模式外还有冲爆致塌和酸液致塌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论述桃林口坝址区晚前寒武系碳酸盐类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和地下水化学成分,结合岩溶形态、发育强度和水动力条件,探讨了岩溶在平面上分布规律、控制岩溶发育的基本因素以及岩溶洞穴分带性。初步认为,本区岩溶发育强度主要受水动力条件制约,在同一地貌单元上分布不同高程的洞穴,可能为同期地下水沿坡渗流溶蚀而成。并分析库水向邻谷渗漏通道及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论述柳江盆地地质构造的基础上,从灰岩溶隙和溶洞发育特征、分布规律、接受补给和蓄存地下水能力及其水力特性等方面,探讨了该区岩溶水富水规律.并为合理利用本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论证了开发柳江盆地地下水库的现实意义、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9.
系统理沦和系统分析方法已逐步应用于研究地下水系统。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概念出发,根据系统的特征,对淄河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研究;在系统划分的基础上采用外部研究地下水系统的定量方法,建立以环境同位素氚做示踪剂的离散态混合元模型;讨论淄河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输入输出特征,内部结构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环境对系统内部客观地质实体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面塌陷是一种由于自然或人类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危害日益严重的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对其成因的解释,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的有“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两种。这两种理论从宏观上解释了大部分岩溶塌陷的成因,但是,若只凭这两种理论,是无法建立起岩溶塌陷的数学预测模型的。本文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从另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岩溶塌陷的微观机理。认为岩溶地面塌陷是岩溶洞穴之上的松散盖层土体在水、气发生的力学效应和土体在其自身重力等作用之下,开始时土体内部某点某平面上的剪切应力(τ_ )等于或大于其抗剪强度(τ_ = +tgφ)时,该点发生破坏。随着破坏点的增多,破坏点贯通连成破坏面后,整个洞穴之上的土体完全破坏,岩溶塌陷便随之产生。作者利用土力学中的莫尔—库仑破坏理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导出一个考虑因素全面的数学预测模型:(2C cosφ)/(1-sinφ)(1-K_0)=rZ+r_w(△h-h_0)+r_wu_w~2/2g+P[1-((Z~2/R~2)/(1+Z~2/R~2))]~ 然后,以贵州某地由于抽水试验引起的九个典型的塌陷计算为例,演示了该模型的计算过程,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高板河黄铁矿区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地层、地表、地下岩溶形态以溶隙溶孔为主.根据白云岩矿物组分和化学成份、岩石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水动力特征等岩溶发育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分析.矿区白云岩富水性弱,其变化规律由浅至深,富水性由强变弱。水质良好,没有形成酸性水.地下水动态变化严格受降水控制.在天然状态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通过分析沙河市新城镇东北部村民宅损裂成因,依据该区地球物理特征,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和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对成因进行了勘探调查。结果显示,岩溶地层浅埋区域,局部浅层地下水与下部岩溶贯通,大部分岩溶裂隙区域目前相对稳定。上覆第四系地层相对较薄,地表径流能够沿奥陶系岩溶裂隙发育地层形成地下水垂向径流发育带,推测这些因素与研究区民宅损裂成因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依据物探异常成果数据,共划分出5处地下岩溶裂隙发育区域和1个浅层水位降落漏斗区域。在前期资料收集、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该区房损成因及地灾形成机理,为灾害防治选择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法提供科学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下水系统海水入侵垂向非均质的正确确定,不仅对掌握海水入侵规律,进一步认识系统水文地质条件,且对系统的开采井孔的最佳取水部位的确定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连某岩溶地下水系统井液电阻率测井资料的分析论证,闸明了井液电测的新用途—岩溶地下水系统在海水入侵条件下,确定最佳取水部位。井液电测井的基本原理与普通视电阻率测井相同,不同之处就是所采用的电极系形式。它不受井壁和用围岩层的影响,可准确地划分出咸淡水分界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述充电法和声电法基本理论上,重点对两种方法在探测岩溶地下水通道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离散态混合元模型是以一组相互联结的单元表示天然的地下水系统,由一系列递归方程表示水和示踪剂在单元内的传输,并以质量守恒作为单元地下水和示踪荆传输的约束条件。本文采用以环境氚做示踪剂的离散态混合元模型对淄河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九里山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响应矩阵法,建立了焦作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联合高度运营的优化管理模型,指出了焦作地区目前岩溶地下水开采时空域上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开采方案;同时指出,解决焦作地区将来水资源供求紧张局势的主要手段是开发地表水资源和提高矿井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以中牟县2002—2014年地下水开采量、年降水量、年蒸发量、气温和年径流量的数据,利用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阐明中牟地下水近13年来时间与空间上的演化规律;用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对中牟县地下水埋深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地下水开采量、年降雨量和年蒸发量;建立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并将模型在3种方案条件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拟合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5%,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地下水开采量减少10%,年降水量减少5%,年蒸发量增加5%时,地下水埋深将达到7.77m;地下水开采量减少15%,年降水量减少10%,年蒸发量增加10%时,地下水埋深将达到7.63m;地下水开采量减少20%,年降水量减少15%,年蒸发量增加15%时,地下水埋深将达到7.48m。  相似文献   

18.
蓟县中上元古界岩溶裂隙含水系统,是由不同贮水空间的含水岩组及不同水文地质意义的断裂构造在空间上组合而成。该含水系统地下水排泄方式较复杂,在基岩覆盖区,顶托排泄量占总排泄量的59.2%。该含水系统的地下水动力场与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演化规律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具有三维径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藏是地面下储藏并能给出水的含水地质体、岩石裂隙带和洞穴空间——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单元场所。地下水藏有三类:其一为地质体水藏,包括:含水层、含水体(非层状)、含水岩组(薄而多透水层综合体);其二为裂隙带水藏,包括:含水带、含水脉(地下水脉);其三为地下洞穴水藏,包括:岩溶地下河、熔岩隧道地下河。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工程开通后北京市年调入水量达数亿立方米,使北京市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北京平原区内地下水的开采量相对减少。文章收集数据分析2008年-2015年南水北调北京段开通前后北京市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讨论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对北京市地下水位的影响,运用数学模型阐明北京市地下水水位与地面沉降问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8年南水北调正式调水入京后,北京市开采地下水量减少,地下水平均水位由每年降低0.995 m减小到每年降低0.218 m,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变缓,地面沉降问题受良性影响得到一定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