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传真     
中石化与卡塔尔石油签署200万吨/年LNG长协3月22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卡塔尔石油公司签署了200万吨/年液化天然气(LNG)长期购销协议。从2022年起,卡塔尔石油公司将向中国石化每年供应200万吨LNG,为期10年。中国是卡塔尔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自2009年起卡塔尔已向中国供应了6200万吨LNG。随着政府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措施,中国LNG市场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国内传真     
2020年炼油竞争白热化,2019年12月19日,由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主办、伍德麦肯兹公司协办的《2020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发布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报告指出,2020年是我国炼油行业将迎来新增产能全面释放、竞争白热化之年,也将面临行业淘汰和整合兴起。十三五我国能源规划的主要目标实现有保证。报告提出,新一轮扩能潮袭来,我国炼油行业变局时代到来。  相似文献   

3.
以能源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既是一种物质系统,也是一种价值系统。近年来,中国能源界在“能源转型”“新型电力系统”“碳达峰碳中和”这三大热门话题的探讨上倾注了诸多时间与精力,却往往忽视了“为了什么”的立论基础,需要认识到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永不过时、不可淡忘。  相似文献   

4.
信息传真     
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达9500亿在已经提交给全国人大审议的2009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2009年预算赤字达到9500亿元,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高额度的财政赤字。新增的赤字规模,主要通过国债筹集。多家投行对今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做出分析预判,结合2009年将到期偿还的国债,预计今年的新债发行可能会  相似文献   

5.
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在最近出版的新韧性时代的基础设施(上)书中,将当前人类社会定义为“韧性时代”。他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终结,我们将迎来“韧性时代”。本文作者认为,这场人类危机在能源电力基础设施领域已呈现显著表征,全球碳中和的大势,深刻影响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范式和治理方式,进而以电力能源领域为例对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9月24日长江电力发行第一只公司债以来,A股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底共发行公司债92只,累计发行总规模2082亿元。规模占GDP的比重仅为0.5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63.11%,也低于新兴国家平均30%的水平。发展速度不温不火,发行规模过小、远  相似文献   

7.
化工行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石,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同时化工行业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用户。在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下,针对化工行业能源利用特点,从技术角度对化工行业用能进行分析和探讨,为行业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纪亮 《董事会》2012,(1):38-39
自2007年9月24日长江电力发行第一只公司债以来,A股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底共发行公司债92只,累计发行总规模2082亿元。规模占GDP的比重仅为0.5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63.11%,也低于新兴国家平均30%的水平。发展速度不温不火,发行规模过小、远  相似文献   

9.
能源安全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是覆盖科学技术、国际战略、国内生产、地缘政治等领域的综合问题。在构建合理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新能源的基础上,保障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领域的重要议题。梳理国内顶尖智库机构在电力、油气、核电等重点能源领域的观点,对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和发展战略进行了理解与再认识,有关建议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同时大量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日益加重。为应对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世界各国纷纷作出承诺,将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碳中和是指个体或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者间接回收的碳氧化物量大于或等于其所排放的碳氧化物量,即碳氧化物的静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  相似文献   

11.
国际能源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和“无序化”趋势,全球能源发展进入重大变革期。基于“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模型,针对全球能源转型发展新形势,设计了可持续转型、能源独立和新能源加速3种碳中和情景,在有关中国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假设基础上,系统模拟了大变局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情景下,中国能源需求将在2030-2035年达到42.8亿~43.8亿吨标准油峰值,之后维持在40亿吨标准油以上水平,其中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需求将先后达峰,达峰后需求快速下降,非化石能源则逐步成为能源和电力供应主体。为保障能源转型的顺利推进,需持续提升能源供给质量,把握好能源转型节奏,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创新,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推进能源与关键矿产的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2.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和必然要求。电力市场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电力市场还存在机制不健全、规则不统一、跨省跨区交易市场壁垒等问题,与党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电力市场发展规律,深入完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市场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立场及实现方针,在更高层面上肯定了“双碳”目标的意义。结合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偏紧、能源安全形势面临诸多挑战的现状,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双碳”与能源安全的协调有序发展。自我国大力贯彻绿色高质量发展政策以来,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含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装机规模突破1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达31.6%。  相似文献   

14.
驭势者赢     
电力能源是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依赖,实现能源强国,保障能源安全的主力。目前,以清洁能源为主体实施电能替代加速终端电气化,实现能源转型已是共识。根据预测,2035年我国电气化水平达到36%~38%,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非化石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终端电气化率将达到70%~76%。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总结了能源布局和能源结构有待优化调整,能耗与碳排放过高问题突出,清洁高效任务艰巨复杂,核心关键技术仍待突破,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电力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4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首先,统筹能源安全和能源保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转型;其次,推动能源坚持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再次,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突破制约能源转型的关键核心技术;最后,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和电力市场。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作为可能最晚达峰的化石能源,较长的资产投资回报周期意味着当前的重大投资必须考虑碳中和情景,这样才能避免锁定效应.能源转型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侧分散化、能源需求侧电力化、能源供需交互数字化和能源技术低碳化.未来天然气消费可能出现新消费场景,即交通领域呈现人·车·生活和货·车·生产双生态圈融合态势,工业领域呈现原料、燃料、新材料三料一体化方向发展态势,用能领域呈现从多单位独立计量到碳单位综合计量态势.需用逆向思维探索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的路径,提出在产品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三个层次的融合发展路径.建议以有为的长期政策提升天然气跨界储备能力、以开放式创新促进能源融合相关技术研发、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强化商业模式研究、以生态链建设为手段提升全生态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21年中国经济社会运行快速恢复,能源政策内容重点主要体现在提升清洁能源消纳保障能力、促进传统石化能源更多向与新能源相融合的系统重构方向发展、各类能源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统领文件。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分领域分行业的实施方案和保障细则将继续陆续出台;能耗“双控”制度向碳排放“双控”制度的转变起步;以“双碳”目标为指引的能源市场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维护能源市场稳定运行,加强对重点领域市场监管;着眼创新前沿,加快推动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以碳中和为主题的时代舞台上,新能源,无疑是一个最具光环、最受青睐的重磅角色。2020年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到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但无论是研究智库还是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未来10年的发展预测都远高于这一目标。尽管"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仍在制定之中,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共识是,经历了多年的产业培育后,如今新能源已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从替代能源转向主体能源。  相似文献   

19.
20.
8月2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三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上半年,国家能源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大型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聚焦能源安全供应和民生保障,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