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重点国有林区2003~2014年84个森工企业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评估了两种全要素生产率,运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研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森工企业单属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多属性全要素生产率更快;(2)森工企业两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贡献;(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即森工企业前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越快,现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越快;(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非政府投资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后,讨论了这些结论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调整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从综合要素生产率中分离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别从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的原因和途径。分析表明,过去20年间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结构,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1989-2014年我国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由产业结构变迁引致的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由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结果显示生产率增长效应对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远高于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的贡献,静态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之和的贡献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态势,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表现为"先逐渐减少、后增大"态势。技术进步是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海水养殖业对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于海洋捕捞业。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考察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BM-DEA模型,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研究结果:(1)无论是系统GMM还是差分GMM,土地出让市场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系数也均显著为正,但后者的作用程度要明显大于前者;(2)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为负,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结论:土地出让市场化总体上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从作用机制来看,土地出让市场化导致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反向发展,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正向发展,进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提升作用。鉴于此,提出:(1)地方政府应继续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2)政府应适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更加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劳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从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增长效应分析它们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中,产业结构变迁曾经对内蒙古经济的增长贡献明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取代了结构变迁效应。而2002-2011年期间,结构变迁效应继续提升,说明近年来的深度市场化改革,可以继续延续结构变迁效应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特点不同于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结构。本文对县域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辽宁省的县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进一步求解出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GDP的贡献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GDP的贡献为3.01%,劳均资本、劳动力质量等因素对其有显著正影响,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7.
冯卓 《农业经济》2013,(1):76-78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通常是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即不同产业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并不相等。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劳动资源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的部门流动,会促进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加速经济的增长。在此背景下实证分析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对以往改革政策进行经验总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标志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而农民支出行为的变化,则从生产积累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着农村及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其产业结构,论文对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一、从总量增长、收入来源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分阶段地考察了1979-1986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数量特征,并通过动因分析和因素分析,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演进以及重要贡献等诸多方面,对这一具有  相似文献   

9.
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目的:构建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机制,并应用中国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引入土地要素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2)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贡献率为11.01%;(3)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不同:东部地区更多地依赖于资本的贡献(87.62%),中部地区的土地要素贡献突出(17.66%),而西部地区劳动的贡献显著(14.93%).研究结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好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应尽量体现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从林业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2个角度分析林业产业构成变化和要素投入增长对黑龙江省林业总产值增长的边际贡献,发现要素投入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促进效应和产业结构变化影响较小;进一步通过Chow突变点检验判断林业经济转型期为2002~2006年,并且2005年以后要素投入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带动效果进一步增强,自发因素的带动大幅降低,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效果仍旧很小。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给出若干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改变目前我国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主要以林业大省——江西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效应模型,运用《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6-2012)江西林业数据,从林业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动情况实证分析了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林业经济增长是由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和林业产业增长效应共同引起的,且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对林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比产业增长效应更加明显。最后,提出合理规划林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升级,发挥林业产业结构竞争优势;继续深化林权体制改革,加强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实施,加大林业产业的投入,加强林业区域分类指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文在分析2000~2011年间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经济产业构成和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进行分析,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刚性部门创汇能力仍占主导地位,购物、游览和娱乐等需求弹性大的部门后续发展形势可观.通过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演进变动对国际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环渤海地区各地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国际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旅游后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环境资源约束下环渤海经济增长绩效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对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环境资源约束下,环渤海经济圈总体以及圈内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大于1,表明经济发展方式都都有一定程度的转变。不同的经济基础、地区工业结构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对经济增长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分解和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上升0.7%,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的4.5%。其中,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下滑1.4%,西部地区上涨2.8%。通过分析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GDP、产业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对中西部TFP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经济对外依存情况和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对中西部TFP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最后从加强自主创新和提高政府的保障作用等方面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TFP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美国农业生产率变化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计量模型,并且利用美国农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估算,试图藉此阐释影响美国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各种原因。笔者发现,美国战后50年来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扶农政策对于农业增长意义重大,而且农场规模及农民外出务工状况等结构变量与农业生产率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的增长路径:1952—2008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使用部分要素生产率指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增长路径的一般特征:(1)1952—2008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3%和4.36%,改革开放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2)土地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农业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劳动力供给相对丰富的资源格局面前作出的合理选择;(3)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生产率的增长,地劳比率的不断恶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产生负作用;(4)中国农业增长路径属于典型的土地生产率导向的亚洲型增长路径(Asian Path)。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考察13个粮食主产省份种植业与畜牧业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系数,来判断其排放是否公平;对于严重违背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的省份,则利用LMDI模型和脱钩模型对其展开深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种植业领域总体呈现"高碳-低效益"特征,而畜牧业领域却表现出"低碳-高效益"特征;(2)内蒙古、安徽、江西属于严重违背碳排放公平性的省份,其中效率因素是抑制三地农业碳排放增长的共同因素;而结构、劳动力因素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皖、赣二地;经济因素则是导致三地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动因;(3)内蒙古在处理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未能找到好的契合点,而安徽、江西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正趋于良性稳定。  相似文献   

19.
诱致性变迁因素和强制性变迁因素是审视农业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率变迁的主导理论。本文通过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刻画其变动规律与影响因素,发现传统的诱致性变迁因素并不能良好地解释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生产率的变迁。本文基于1986~2017年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数据发现:(1)土地配置效率改进与留守农户平均生产率降低并存,后者部分抵消了土地流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2)城乡二元结构的"拉力"主导农业生产效率,到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距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农村内部农业生产率变动;(3)自上而下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呈现出异质性效果,这能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性改善农业生产绩效的重要抓手;(4)以农业补贴为主的各类农业产业政策的"推力"能够有效缓解城乡差距对农业生产率的负面冲击。新结构经济学的政策导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青岛市1997—2008年间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特征,探讨影响农地非农化因素的差异性,估算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研究方法:采取实证研究,运用对比分析,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结果:(1)青岛市农地非农化过程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2)建设用地增加与相关经济社会数据关联度普遍不高,且极差较小;(3)建设用地增量对二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4)农地非农化趋势具有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研究结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约束力,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农地非农化的引导,合理把握农地非农化节奏,加大农转用批后监管力度,盘活存量和批而未供土地,避免农地的过度非农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