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自2013年国家扶持跨境电商政策陆续出台,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随着跨境电商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跨境电商行业进行转型升级,拓展海外市场。可见,跨境电商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针对目前外贸企业招聘倾向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跨境电商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辛明  倪志敏 《商展经济》2023,(24):161-164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两业融合”)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业融合”背景下,为了使物流业更好地发展,需从培养物流人才入手,调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新时期的物流人才更好地满足“两业融合”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两业融合”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究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从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跨领域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及创新产教融合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贸易合作,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将重点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对外贸易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也大大增加了对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文章从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所面临的机遇以及高校对其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对于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互联网给我国高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并对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特征和发展现状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知名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经验,提出新经济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的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庄尚文  陈金伟 《江苏商论》2021,(12):125-128,134
本文从区块链的特性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人手,从人才培养的信用保障、资源共享的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的技术手段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进而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案构想,以期为新时代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中如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契机。商业在转型,商业模式在重构,职业院校也要紧跟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调整办学思路。在此基础上,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基于此,笔者构建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能力分层及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同时提出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优化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与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推进,我国许多行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以"互联网+"为背景的跨境电商正处于一个逐渐壮大的阶段中。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将目光逐渐转向了跨境电子商务,对于各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本文将根据相关数据,对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该专业特点指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希冀为广大高校提供一些帮助,从而培养更多的专业素质人才,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打造文化支柱产业的大背景下,新媒体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新媒体产业对专业人才存在巨大需求;然而,人才需求与培养的错位成为制约新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章剖析了我国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改革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即培养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建设横向融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校企政三方合作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两票制"政策的提出,医药企业营商环境发生变化,行业进入门槛提高,合规经营势在必行,这对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调研"两票制"背景下医药企业期望学生掌握的技能,分析现有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搭建学校课程教育与医药企业技能要求相匹配的平台,有效提高医药营销专业学生的人才质量,形成人才质量提升路径,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行业面临机遇和挑战,也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呈现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和规范、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独立学院应该正视以上问题,探究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黄文莉 《市场周刊》2020,(16):0137-0138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综合国力在逐步地增强,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跨境贸易和电子商务的业务发展作为我国电商服务行业最后一块广阔的业务领域,在近几年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然而我国高校普遍要求开设的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却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供应不完全匹配,笔者主要立足于现状,结合跨境贸易和电商行业涉及的物流、采购等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深入探讨了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国十条是针对于保险行业提出的意见,其对保险也进行了重新定位,为我国保险行业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就从创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结构以及创新教学方式相关基础上,详细分析与阐述新国十条背景下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军安 《北方经贸》2022,(4):131-133
针对外贸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外贸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在梳理“法商融合”概念以及研究评述基础上,提出要打造“法商融合”复合型外贸人才培养新模式。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外贸职业经理人,要从课程体系、专业资源库、实践模式和教学团队四方面入手,培养适应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外贸行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就业深刻变革,社会对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发生了新变化,迫切需要具有数字素养和基本数字技能的“大数据+信息技术+贸易”中高端复合型贸易人才。我国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部分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自身特色。数字经济时代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以“数字技术+贸易实务”为核心进行跨专业融合,构建“面向全流程、学科交叉融合、多元主体协同”的复合型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全新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数字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多元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战略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已全面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如何促使高校把人才培养由"量"的增长变为"质"的飞跃,学科融合教育可以实现"双创型"人才知识飞跃、能力飞跃以及综合素质的飞跃,实现"双创型"人才"质"的飞跃,从而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在内部需求与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数字经济在政策驱动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对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依托的互联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推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加速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与数字经济高关联度、高藕合度的电子商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挑战。本文通过梳理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总结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改善现状的优化措施,以期使高质量电子商务人才助力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丛文君  王鑫鑫 《对外经贸》2023,(4):101-102+156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数字贸易迅速发展。作为新型贸易模式,数字贸易极大减少了贸易成本和时间,使新的贸易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在数字贸易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高校需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为跨境电商企业培养信息化、国际化复合型数字贸易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新商科"的时代,我国正在进行"互联网+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大数据、云计算、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营销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与新需求,据市场调查,目前社会和企业主要选择高素质的战略型营销人才、管理型营销人才以及应用型营销人才。因此,在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应增加大数据、云计算领域与市场营销融合之课程比例;建立校企职业技术中心,构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创新型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通过这些措施完善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有效培养,真正达到与企业就业接轨,实现良好的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