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刊讯2002年以来,贵阳市农村信用社把扶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服务宗旨,抽调大量人员对全市各村、组、户进行摸底调查和评定信用等级,目前已对农户摸底调查达70%,评定信用户达50%。同时,全市各农村信用社不断改变工作作风,走村进寨把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到农户手中,简化贷款手续,农户凭身份证和小额农贷资信卡就可在当地信用社借到贷款,使农户借贷就向取存款一样方便,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借贷难问题。截止目前,全市已发放小额贷款4.5亿元,获贷农户达27.5万多户,占全市农户的63%。据悉,2003年贵阳市农村信用社将进一步加大发放小额信贷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五旁四坎、林隙地、非耕地发展种植、养殖乃至加工业、服务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绥阳县对全县两万农户1992年庭院经济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调查农户28500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9%,其中达到和基本达到农村庭院经济示范户标准的农户10471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0.65%,占调查农户的36.74%。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了江西余江县121个农户,根据整体性、层次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出农户层次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求得各个农户可持续评价值。121个农户评价值居于0.141~0.689之间。参照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阶段划分标准,有113个农户处于初级生态农业阶段,占调查农户总数的93.38%,是农业的主流;7户处于二级农业可持续发展阶段,占调查总数的5.79%;处于三级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农户只有1户,占调查农户总数的0.82%。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农信社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牌,为农民铺设致富路。及时做好农贷资金供求调查与及时到位。他们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牌优势,对信用户发放率为100%,今年新评定的信用户478户,发放贷款427万元,保证了农户  相似文献   

5.
在去年下半年完成的世界银行中国西南地区扶贫项目监测任务中,贵州省农调队承担了贵州省13个县、1300户的调查工作,结果表明,1995年13个贫困县1300户农户人均纯收入为627.1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59.61元;人均粮食产量248.9公斤,比全省人均量少14.34公斤;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93.81元,  相似文献   

6.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开展农户存粮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泰安市粮食局对全市6个县市区范围内的351户农户小麦存粮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2月至 3月 ,我们在四川眉山东坡区所辖东坡镇、象耳镇、复兴镇等地随意走访了 8户农户 ,调查他们的收入来源、社会负担与家庭支出情况以及对现有生活质量、农村税费和社会福利的看法和希望。调查结果使我们深切感受到 ,要有效地扶持农村贫困家庭 ,急需社会保障机制的介入。一、农户人均收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9户农户中 ,年人均节余超过10 0 0元的有 5户 ,年人均节余 30 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为 4户 ,占所调查户数的 4 4 % ,其中 1户 (陈树云 ,纯农户 )年人均节余仅仅 92元 ,无疑其抗风险能力是极其脆弱的。在调查资料中 ,年人均生活…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本文根据辽宁省12个农村固定观察点60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民收入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和途径。 一、农民收入水平、分布及特点 根据我省在农村固定观察点60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资料推算,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978.40元,比1991年增长58.74%,年递增25.99%。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37.59元,比1991年增长46.01%,年递增20.83%。从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分组来看:300元以下的农户25户,占4.17%;301~500元的农户60户,占10%;501~800元的农户113户,占18.83%;801~1000元的农户116户,占19.33%;1001元以上农户286户,占47.67%。从地势分布上看:平  相似文献   

9.
50户的特色 东兰县地处大石山区,经济十分贫困。然而,在这块正在开发中的穷乡僻壤,却出现不少率先致富的富裕户、小康户。他虽占农户的极少数,但却是山区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有新房、有余粮、有存款、有资产。去年人均有粮350公斤,现金收入894元,其中人均1000元以上的占37.5%。分析他们致富之路的基本特征有五个方面: 一是家庭小型化。在调查的50户中,户均5.1人,2.5个劳动力,一般都是一对夫妇只有1—2个孩子的农户,占57%。 二是中青年当家。这些当家人,精明能干,思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湖北省赤壁市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把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有序引导土地流转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探索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新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8万亩,占延包土地面积的11.5%;涉及农户7416户,占全市承包土地农户11.2%;经营20亩以上的农户800余户,经营50亩以上农户132户,经营100亩以上的27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加快推动我国秸秆还田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法]文章系统分析我国秸秆资源产生及还田利用现状、问题,集成构建了适合我国不同农区主要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并提出秸秆还田发展建议。[结果](1)全国秸秆资源台账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秸秆可收集量为8.65亿t,秸秆直接还田量为4.02亿t,占可收集量的54.7%;其中华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的秸秆直接还田率分别为70.1%、43.0%、60.5%、38.9、37.8%和63.7%。(2)针对不同区域秸秆还田的现状,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提出不同农区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包括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轮、双季稻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华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西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结论]针对秸秆还田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持续推进的工作体系、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可考核评价的监测体系的发展建议,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农作物秸秆还田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举措,厘清我国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变迁,把握研究现状与热点,探析研究前沿与趋势,为秸秆还田的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方法 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定量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8—2020年1 677篇“秸秆还田”研究文献。结果 农作物秸秆还田领域研究经历缓慢发展、井喷增长、波动攀升3个阶段,聚焦还田秸秆腐解与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农作物营养与种植技术等五大热点;高产作者以宁堂原等为代表,呈单线或团队合作;发文机构以科研院所和农业类高等院校为主,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卓越,农业类高等院校更具研究潜力,机构多方合作不紧密;突现词预示土壤结构修复与土质改良等秸秆还田潜力以及土壤监测与治理为研究趋势。结论 未来,秸秆还田研究覆盖面要突破传统局限,拓展多种作物的还田理论与实证研究;秸秆还田应因地制宜,以地域单元的还田系统为研究重点;加强研究内容可行性和持续性,农作物秸秆还田不仅要“好用”,更需“有用”。  相似文献   

13.
监测采用定点跟踪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监测指标为2002个。监测结果表明:工程投资基本完成;造林规模总体缩减;封山育林比重加大,天保工程区木材产量持续调减;退耕还林钱粮兑现率提高;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当前问题:退耕还林政策走向不清,实现工程目标面临严峻挑战,各项政策不完善,巩固成果压力大;治沙工程投资不足,沙区治理难度大等。据此提出6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X县200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实地调研,从研究区概况、调研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后退耕时代退耕还林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配套经费缺乏、林种比例失调、退耕农户生活无保障、规划设计粗放和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提出了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加退耕农户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于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海东地区是青海省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海东地区六县均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海东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文章综合海东地区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后续产业发展的因素,针对海东地区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符合海东地区情况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做好当前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退耕还林工作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包括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工程成效与经验的深入总结宣传、保质保量完成工程进度、强化资金管理与责任落实、"十二五"退耕还林工作谋划。强调指出: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各地要高度重视,投入精力,研究新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问题,注重实效,不搞利益均沾。规划规模要科学测算,严格限定在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多、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兼顾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 提升农村创业创新水平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在全国县域建设1 500个返乡入乡创业园。文章介绍了对返乡入乡创业园进行选址评估、日常监管以及人群分析等,为政府部门对调控创业产业链生态,扶持创业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时空大数据、人群画像、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人口时空流动及劳动力迁徙模型,并通过全量外推专利算法,对全国人口迁徙轨迹、地理位置信息等大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通过对返乡入乡创业园及县域人口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分析可得出创业园就业规模、工作量、就业群体、就业人员来源地等信息。结论 返乡入乡创业园是引导更多农民返乡创业创新,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运用手机信令大数据对园区所在县域的人口迁徙轨迹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入乡创业园的选址、人才的吸纳、带动就业的岗位数量情况以及对当地县域经济的影响的分析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首先了解和掌握了内蒙古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然后根据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环境逐渐恶化的特点,对内蒙古全区的退耕还林(草)问题进行分区分析,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借鉴三个盟(市)的经验,分别探讨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股份合作造林、与农业产业化结合退耕三种适合东、中、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值得内蒙古其他盟(市)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注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甘肃的退耕还林(草)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还草进行了4年,取得了许多建设性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提高对退耕还林的认识,探讨退耕还林的途径,使政策、技术、运作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统一操作;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使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恢复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优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