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规模差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利用我国地级市数据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率越高,服务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总体上还不显著,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张自然 《中国西部》2023,(4):16-31+2
西部大开发和2008年的4万亿投资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显著,这其中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功不可没。文章基于我国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西部地区城市的规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各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的效应有着不同的变化。通过对199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发现,基础设施指数(infrastruct)的间接效应为负,而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均为正,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较为显著。按1990年以后、2000年以后和2010年以后分时段来看,基础设施指数的三个效应有所不同,且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的正的效应呈递减趋势,而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呈递增趋势,属一种“利他”型的外溢效应。基于此,应继续扩大西部地区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扩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核算基础设施的投向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西部城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控制在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柯布和道格拉斯的C-D生产函数模型,构造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并以人口规模、产出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科研投入等经济增长因素为解释变量,对西部地区1991-2009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与产出规模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程度逐渐减弱,科研投入对碳排放产生负相关效应,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全面探讨1987年的城市初始条件与随后20年城市增长(1987--2006)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增长与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收入水平、信息化水平等初始条件指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但是与城市初始人口规模呈负向关联。同时,本文还证实了非国有部门的发展、对外开放和财政分权同样是过去20年里促进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品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中国人口普查、夜间灯光和基于卫星反演的大气污染等数据,分析空气污染引致人力资本选择性流动,进而带来的城市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结果发现,空气污染并没有显著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变化,但是降低了城市经济增速和增长质量。以PM2.5和SO2为代表的空气污染导致城市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显著流出,进而带来城市人均夜间灯光亮度值和GDP增长率的下降。本文进一步基于“两控区”政策,反向论证了环境规制政策能够带来空气质量改善,从而减缓高人力资本的流出,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从经验上分析了环境规制、环境质量、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为中国城市兴衰格局提供了一个基于环境视角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 3.工作年龄人口规模的贡献率趋降:受人口结构转变影响,工作年龄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前期的24.87%降至后期的2.74%.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工作年龄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降至0.8%(主要来自人口依赖比的负向效应),凸显人口老龄化及其导致的工作年龄人口增长趋缓,已成为制约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对城市道路的建设和交通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额增长较快,2003年为360.13亿元,2004年为391.3亿元,2005年为531.1亿元,2006年为604.75亿元;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明显增加,2000年为6.13平方米,2005年为10.92平方米,2005年比2000年增加了4.79平方米,增长了78%。作为西北商贸中心的兰州市,在道路的建设和交通设施方面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据调查,兰州现有公交线路92条,站台471个,运营车辆1858辆,年客运总量36851万人次。人均道路面积也有明显增加。但是,随着兰州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活动活跃,机动车数量持续增加等问题使城市出现了较多的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重点研究了人口增长与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增长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但同时人口增长也可能会不断拉大不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估计经济圈的建设对合肥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圈的建设对合肥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带来5.31%的增长效应,且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利用绝对趋同检验,研究圈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情况,得出圈内各城市经济增长在经济圈建设后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通过分产业研究收敛情况,发现经济圈的作用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实现的。文章尝试探究一套较为全面的区域性政策效应的评估体系,并对后续城市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一些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1.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相似文献   

12.
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流动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流动态势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趋势相耦合。文章以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为例,分析迁移对省内各地级市的经济地区差距的影响。通过运用泰尔指数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证明了迁移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建立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1991—2004年期间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使区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大于3%的条件收敛。并且人口迁移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梯度成长是城市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新疆城市体系中一度出现了无大城市的断层现象,这种缺少大城市的城市体系结构不利于特大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以及各规模等级城市间能量的传递。本文在分析新疆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目前的9个中等城市进行考察,找出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进行重点培育,以完善新疆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刘翠莲  梅柠 《特区经济》2012,(10):290-292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亦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要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本文分析了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城市轨道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绿色低碳性,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借鉴国外城市公共交通在绿色低碳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发展绿色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交作为典型的公用企业,其资金的筹集与应用都受到很多限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者结合公用企业的特点,合理筹集资金,促进企业本身的发展与本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六普"分县人口数为基础,通过预景的研究方法,模拟不同情景下,我国城镇化未来格局分异。认为,我国人口城镇化将在2032年左右接近尾声,城镇化率约为70%,届时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人口城镇化的区域格局上,据模拟,东部地区城镇化增速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32年左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0.2%、28.7%、21.0%,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总数分别增长59.0%、54.7%、40.6%,城镇化水平分别增加+1.7%、+0.2%、-1.9%。研究结论可为未来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已有文献多从宏观视角上考察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文章则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收入的微观机制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与城市特征数据相结合,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变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通过2SLS方法估计了基础设施水平对居民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溢价作用。城市居民名义工资在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城市更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工资收入的溢价作用受居民教育异质性的影响,居民教育水平越高,基础设施水平的溢价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8.
周恺  朱杰  陶来利 《特区经济》2007,216(1):261-263
城市的发展早已经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经济层面上的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群的日趋多元化,更多的城市问题被理解成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城市研究者把眼光转向城市内部,通过观察城市政府的政治行为,探索社会经济活动中政治结构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城市政体理论(UrbanRegimeTheory)即为探索该问题的理论流派。本文意在介绍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理论根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胡春春 《特区经济》2011,(10):25-26
广东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问题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人口的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等现状,以揭示人口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华娇  陈蓉 《改革与战略》2014,(12):122-124
湖北省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不高、城镇体系和功能不健全、城市建设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农耕文化深厚、土地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等现实约束,湖北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湖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