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科 《新经济》2005,(4):66-67
今年3月22日,人民银行公布国家开发银行与建设银行分别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银行,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拿出100亿元资产、建设银行拿出50亿元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这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中国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2.
任晶 《经济论坛》2007,(1):37-38
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相对较晚,早期可以追溯到1992年。三亚市将800亩土地作为发行标的物,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发行了2亿元地产投资券。此后,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集集团等成功开展了一些离岸资产证券化项目,但这些只是个案实践,我国真正的资产证券化是从银行信贷资产起步的。1997年,人民银行颁布《特种金融债券托管回购办法》,使发行不良资产支持的债券成为可能。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单位,表明资产证券化得到政府认可。2004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公布实施为资产证券化产品流通扫清障碍。2005年4月20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正式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建设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发行的证券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债券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主要由银行、证券行、基金公司等指定机构吸纳。2005年12月15日,国开行和建行分别成功发行了41.78亿元的ABS债券和29.27亿元的MBS债券(mortgage based securities,缩写MBS,即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一种)。2006年4月,国开行再次发行57.29亿元的ABS债券。2006年6月,国务院同意遵循谨慎推进原则,审慎扩大试点规模。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是以被证券化资产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的过程,其本质是被证券化资产未来现金流的分割和重组过程。近两年资产证券化被议论得较多,国内几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消化不良资产一直在探索着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和方式,但迄今并没有推出有效的证券化产品。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因为各种与证券化配套的中介组织建立与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空缺,即使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试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化的运作依然存在很多障碍。  相似文献   

4.
《经济导刊》2005,(6):6-7
在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的资产证券化试点中,最终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到底能获得什么样的信用等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郭翠荣 《经济师》2007,(6):222-223
因为各种与证券化配套的中介组织建立与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空缺,即使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试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化的运作依然存在很多障碍。文章从供给主体障碍、需求障碍、制度障碍等方面,分析论述我国推进资产证券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苗嘉 《资本市场》2006,(4):34-35
2005年国内金融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破冰前行,发行规模超过170亿元。2006年资产证券化将由试点走向规范化发展,监管重点也将在操作流程,监督管理体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交易市场环境的建设等方面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200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记重拳.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鑫 《时代经贸》2007,5(3X):112-113
200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记重拳。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计重拳。  相似文献   

10.
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是国外资本市场上已经成熟的一种产品,在中国才刚刚开展.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是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解决资产流动性问题.只要将来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入的债权,均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因此可以支持发行证券的资产类型有很多.  相似文献   

11.
不良资产规模庞大一直是困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合理经营,规避风险的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和产生原因,证券化解决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足新的制度环境和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建设银行发行重整资产证券化产品.  相似文献   

1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产证券化(AsetSecuritization)是指金融企业通过向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et-BackedSecurities),将贷款资产进行处理与交易,把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转换为证券,并通过发行这种证券以融通资金,从而达到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资产证券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住房贷款证券化为手段的抵押担保证券(MBS)的发行。80年代中期,随着汽车贷款、信用卡等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进行,商业不动产担保贷款的证券化(CMBS)也积极进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美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和不动产证券化在实绩和发行余额上都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2月15日,备受国内外金融同业瞩目、国内首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正式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它标志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实践中,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尚不尽人意。本文拟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郭玲 《经济论坛》2007,(1):130-132
随着资产证券化这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靡全球,我国在实践中也尝试着操作,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两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4月20日公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规范实践操作。本文首先介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之后重点对《办法》进行评析,进而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30年来,资产证券化问题一直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金融机构和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升温。2005年3月21日,央行宣布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住房按揭证券化工作。4月20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正式颁布,这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迈出重要一步。对于资产证券化特征、推行的意义、存在的风险和法律障碍、完善建议及其未来发展,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笔者就此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经济导刊》2005,(5):7-8
国家开发银行陈元行长亲自牵头,精心设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整体方案最近出台,准备在数月内择机启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这将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比例,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快股份制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正在试点,为了少走弯路,有必要对其中各个环节进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推荐书目     
正资产证券化——变革中国金融模式邓海清胡玉峰蒋钰炜/著2013年10月/49.00元资产证券化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在43年的历程中发展迅速,成为继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之后又一大融资体系。我国自2004年国务院宣布"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产品"以来业已形成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三种模式。2013年  相似文献   

20.
<正>据近日媒体报道,央行和银监会就重启资产证券化具体实施方案已达成初步共识,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着手新一轮资产证券化试点。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约为500亿元,重启试点将有两大方向,一是扩大试点银行范围,二是扩大试点资产的范围。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