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柯山 《中国西部》2010,(8):64-67
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可以说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相似文献   

2.
人来源于自然.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地球上最初出现植物,而后出现动物,又由高级动物进化成人类.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也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人们对于这一事实都有正确的认识,但很多人都认为那是人类共同的事,与己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学中的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它只承认人对自然界无条件的统治,认为人类利用自然的生态资源为人类社会服务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生态问题给人们敲响了董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和社会依赖于生物圈及其生存的生物物理条件,并且这种依赖性是永远也不可能消除的。“生态问题社会学”,“生态社会学”,“社会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灾难社会学”等新学科的出现,使得对于这些学科进行科学的划界,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相似文献   

4.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尽管这个部分较为特殊和不同。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着,一方面又在时时以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改变着自然界的原貌,使自然越来越非自然化。尤其是作为现代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不仅自然界中的大量财富和能源被掏空,而且制造了致命的自然灾难。这时候的人类才幡然悔悟,原来他们所破坏的不仅仅是自己生存的空间——自然界,而且恰恰就是人类自身。于是,面对同样的困境,人类开始大声疾呼净化环境、保护生态、缓解环  相似文献   

5.
诗阳 《中国西部》2011,(21):78-81
城市发展已经出现拐点,对硬件设施的过度强化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低碳环保清沾思想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社会经济形态逐渐从粗放型经济转为集约型经济模式,人类呼唤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自然界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让城市更美好”的愿景需要每一位地球公民积极转换发展思维,将自然万物看作与人类主体息息相依的生命共同体,再造一个“绿色之城”。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性发展,是人类对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全球性问题的一种理论反思和战略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人类渐渐开始藐视大自然,并企图征服大自然。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使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并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资源,随心所欲地排放废弃物质。  相似文献   

7.
绿色生态观的出发点不再是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追求的是人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概念引入学校管理,目的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从而找回教育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我认为,教育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也要注意“生态平衡”。反对过度开发和浪费教育资源,倡导尽一切可能防止教育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国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通过阐述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指出入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恩格斯认为.人、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这是人类和自然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人从自然界中走出来,但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自在,而是与自然界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当人将自身的力量加于自然的同时,既影响人外部自然的变化,也影响人自身自然的变化即人体自身的人化,这是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条件。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秩序和联系,使自然生态环境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人类应该从工业文明的社会范型转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范型。  相似文献   

10.
曹樱 《科技和产业》2012,12(3):102-105
阐明科学和技术的本质,是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根据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对其进行梳理,在演化论的视域下,对科学技术本质进行了重新解读。根据马克思"解放观"的思想,对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对各种演化态引入的具体的科学和技术以及人类是如何利用科技把"非常态"引入到"常态"的。通过这些思考更加明确了科学技术是人类争取自由、获得解放的重要工具,认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各种演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即把"非常态"引入到"常态"环境的中介和手段。通过对自然演化状态中的每一个状态加以分析,肯定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出发,具体探讨了科学技术在自然演化态向人类生存环境引入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从各种演化态中解放的具体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人工过程论的科学技术观,深化了对科学技术本质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熊欧丽 《魅力中国》2011,(5):374-374
在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中,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争论已久,它们都主张保护自然环境,维系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焦点就在于对“人类中心”这一概念的认识。马克思真实地指出了人类中心的思想基础,这就是人只有把人自身的本质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看待时,才会有所谓的人类中心问题。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类中心的思想基础,才是一种合理的人道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2.
常常出现在传说中衣袖一摆播云布雨的神仙,是人类千百年来征服自然梦想的化身。古代民间的祈雨仪式,也是人类试图影响天气的一种原始活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呼风唤雨终于不再是梦想。人工影响天气,使人类拥有了“与天公比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的影响问题。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便开始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存在,但是人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使之适合于自己的需要。人类在漫长的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从自然环境的“奴仆”逐渐变成了自然环境的朋友。现代科学技术和以工业为主导的生产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生产活动的领域,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  相似文献   

14.
“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生产力的概念存在严重的缺陷,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重新建构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并能准确表达其本质内涵的生产力概念。为此,该文提出生产力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实际能力和现实水平;从根本上来说,生产力是标志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邦辉  王琪 《特区经济》2005,(12):300-301
当前人类面临人口过度膨胀、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发展的难题,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些结果的出现并不是短时间造成的,而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既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的原因和管理上的原因。①主观原因。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界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人类的,人们有一种必定胜天的信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蠢事;比如填海造田、毁林造田、过度放牧、滥杀动物、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气以及过度开发各种矿藏等,人类的这些行为大大超过了自然界这个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志芳 《魅力中国》2013,(20):141-14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物理教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中事物变化规律及应用的科学,物理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我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的全部资源中,唯有人力资源堪称最为宝贵。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才是主导因素。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无论在生产力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它们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创造物。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结果。马克思说过:“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人对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所以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就在竭尽全力地创造多种制度来消除这些不确定,使社会发展能得以延续。古时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相较过于悬殊,于是人类敬畏着神圣和不可琢磨的自然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大都在自然许可的范围之内。工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不同的地域、民族造就了中西方风格迥异的自然观。中国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西方则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崇尚自然要为人所用,最终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虽然中西方自然观有所不同,但是二者观点的本原皆来自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对于中西方自然观存在的差异,必须建立在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上,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切入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崔艳凤 《辽宁经济》2001,(12):11-12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客体──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同时还给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客体并不完全是被动的。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环境,这是自然的人化。  2.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主体──人类。从宇宙进化的角度看,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是自然史同时又是人类的历史。人类是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作为“智能圈”和大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