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8年至今,中国连续六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肯定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正面效应的同时,又不能不看到,中国近六年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同样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单向片面地强调需求调控一方,而忽视了供给调控另一方,仅仅在“市场需求——宏观需求管理”这个圈子内寻找对策,未能将需求刺激与供给推动结合起来对市场进行调控;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至今相距甚远。积极财政政策与中国实践的悖论运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政策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首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个重要目标:一是GDP增长7.5%,一是CPI控制在4%,这表明政府淡化经济增长,增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和政策方向。第二,现行的金融结构和金融体制基本上是国有大金融主导的,同时国家又不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造成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当前的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放松管制。第三,政府收入快速增长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降形成矛盾,实现公共财政真正走向公众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政策调整和改革。最后,当前中国的体制现状是政府太强、社会太弱及市场扭曲,因此未来改革的方向可以概括如下:约束政府,壮大社会,回归市场。  相似文献   

3.
200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加快结构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进一步调整国债资金投向,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公共投资和促进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协调.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扩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公益和垄断部门的改革,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提高出口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  相似文献   

4.
环建 《经济论坛》2003,(7):10-11
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普遍不景气,特别是“9.11”事件之后,我国的对外出口出现下降趋势,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相继下滑,总需求呈现不足。这些状况表明,在经济大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相对不利的情形下,我们的目光应该着眼于国内大市场,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导经济发展,刺激内需,缓解通货紧缩。在这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举措无疑对我们有所启示。一、美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最初是在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市场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不得不干预经…  相似文献   

5.
6.
单薇  高丽萍  李鲁新 《经济经纬》2000,(5):23-24,27
通过对宏观税收调控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从税收的角度看,就是要发挥其调节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税收调控的角度看,税收分配在这一程度上制约着消费水平和各种消费的比例关系,调节着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7.
关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宏观调控有各种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有关货币供应和流通方面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世界经济更趋复杂,国内需求面临名下行压力,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仍存,民间借贷、投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总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激发自主增长活力。预计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左右,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2011-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政策调控的取向、时机、重点、力度的建议:控制通胀比较紧迫,稳定增长的时间安排比较重要,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最为突出;宏观调控政策要统筹兼顾,具有统一性和全局观;加强价格调控和资源价格改革,促进消费和生产物价指数平稳可控;中期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长期推动人民币结算;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扶持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严格完成今年节能减排任务;推动进口便利,降低人民币中期升值速度,区域合作抵抗外部风险.  相似文献   

11.
各级党和政府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和调控上."加大宏观调控,预防经济过热",成为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基本走势和政策取向.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措施是:调整汇率,解决、推动经济转向;调整利率,适当加息,遏制投资和贷款的过快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从调控的手段上看是"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弹性用工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技术、市场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更好地适应环境变革的现实需要和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一种更加具有灵活性的弹性用工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并可能逐步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当代中国企业可能实施的弹性用工制度的定义、方式、必要性以及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从紧货币政策下,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尤其应该慎之又慎。如果筹资方案明确筹集的资金是为了某一长期投资项目,在经过必要的投资决策程序的前提下,就可以进行此项目的投资,并在投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取得预期的投资效果。如果投资项目未经科学、严密的评估和论证,或者在投资后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就有可能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而招致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过数年的滑坡,在2005年终于有了一定回升,但与大多数人的预期依然有很大差距。本文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入手,基于绩效评价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保费收入比较、渗透度、减灾救灾度等几个层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闫桂芬  韩小军 《现代财经》2005,25(11):66-67
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进行。促进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管理研究之展望——中国管理理论与管理的中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管理学术的发展存在两种可能演进路径:第一,发展中国管理理论一一侧重于在中国背景下运用与完善其它情境中发展出的管理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在兴起的中国经济给验证与完善通用性的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第二,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一着力于对中国独有的管理现象给出解释。为更好地阐释中国现象,该路径应摆脱西方学者设定议题的制掣,而由中国学者自主、创造性地开发研究议题。最后,本文就中国管理研究之未来路径选择的意义,以及两种路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高其勋  董彬 《经济与管理》2004,18(10):15-17
现行中央税收管理体制没有根据新税制及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改革,已不能充分保证中央税收职能的发挥,要对其进 行改革。改革后的中央税收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分为国家税务总局、大区国家税务局和基层国家税务局三级机构,税收征 收管理由一级基层国家税务局具体负责。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部区域要实现经济崛起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运用DEA方法对中部六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分析,探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绩效相对较差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梳理研究了福建造福工程政策的演变历程,根据造福工程政策的特点,该工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酝酿阶段、起步阶段、稳步阶段、跨越阶段。在分析了各阶段政策特征后,指出了造福工程存在问题,并对造福工程政策改进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制度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经营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卓珺 《财经研究》2006,32(3):73-81
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近代,由于传统义利观、宗族观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经济伦理。文章根据这种传统经济伦理,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探讨,提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经营属于一种重视国家利益的家风式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与中国传统伦理的适应性和经营上的合理性及其落后性都充分反映了非正式制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