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陷入财政危机的最大原因当属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应通过强化法律的保障与约束功能;增加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国家财政贴息补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增强金融杠杆的支持;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等方法改进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体制。  相似文献   

2.
改进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陷入财政危机的最大原因当属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应通过强化法律的保障与约束功能;增加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国家财政贴息补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增强金融杠杆的支持;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等方法改进高等教育财政投资体制.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8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无论在量的提升.还是质的改进上。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大学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1%上升到2004年的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然而.我国也遇到了与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通行的困境.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增长.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资助能力有限。因此.如何改革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从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寻求制度突破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高等教育财政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研究的深入.以及各国教育财政状况的普遍恶化.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受教育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依据这种理念.我国于1997年对公费、自费、委培生进行并轨.并开始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开始收取费用.改变了原来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的方式.使得家庭、个人也分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针对我国现在的财力水平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高等教育财政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借鉴学者吴建南、李贵宁提出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通用指标体系和殷玉辉博士建立的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财政教育支出的特点以及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构建了一套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北京市某重点高校的基础数据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却显不足,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日益加深.在现阶段,财政资金显然没有能力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国家高等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总量严重欠缺,同时在现有拨款模式下,极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改变我国以政府直接性投入为特点的经费拨款模式,引入评估性竞争机制,以绩效为拨款向导,以效益为约束机制,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现阶段合理配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对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商等教育培养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作为事业单位被列入社会非生产性部门,办学经费几乎由财政包揽。房屋建筑物以及学生宿舍等教学设施由财政安排基本建设资金解决;实验设备、计算机等教学设施的购置及修缮项目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学校日常营运费用如工资、办公费等则由财政通过教育事业费正常预算拨款解决。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的招生及分配严格遵守国家的  相似文献   

8.
1999年开始,国家推行了由政府主导、银行实施.高等学校参与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是金融与高等教育、财政相结合的产物.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高等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面临着投入不足、效益不高、事权财权不统一、拨款依据不合理、收费标准不科学、多元化筹措政策力度不够、生均教育经费总体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需要明确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明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分工,完善公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和学生资助制度,通过发挥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使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制度化、采用多重目标合理组合的拨款公式、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生贷款资助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拨款的力度与效益、改革高校财务制度、鼓励创收等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把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放在基础的地位。因此,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财政部门发布了有关文件,对高校财政绩效预算进行了指导,同时指出,要进一步推进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还要强化预算支出的效率。通过国家进行的建设性指导,本文提出要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预算结果有反馈、预算结果有应  相似文献   

11.
赵善庆 《会计之友》2013,(9):119-123
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与教育大省,尤其是高等教育大省,但江苏省对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在全国却不是大省,与江苏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产生了一定的后果。应通过落实法定增长,明确投入目标,强化政府责任;调整财政拨款项目,提高财政资金效用;制定成本核算制度,控制高等教育成本;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合理确定高校学费标准,体现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完善监督机制,保障财政教育投资的有效落实等措施促进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各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有偿服务活动,筹措了大笔办学经费,既缓解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弥补了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拨款之不足;又为各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在社会有偿服务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学校、院系与教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际,就“创收”分成比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决策者决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自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转变。但是,在高等教育连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高教生源和教育质量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学校负载超重和国家财政支持的相对困  相似文献   

14.
徐小如 《企业经济》2003,(2):168-169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收费体制改革以后,打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一包到底的办学、投资和管理体制,缓解了国家财政的承受力与国民对高等教育持续增长需求的矛盾,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这项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也应看到,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这项改革,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配套措施也亟待建立和完善。据统计,高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边远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等家庭的经济困难占在校生的20%左右,其中特困学生占10%左右,录取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放弃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跨越,云南的教育发展也很迅速,探讨了云南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所需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强立法、合理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事权、财权、改进高等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方式、继续完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吸纳社会各界的捐赠等一系列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财政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7.
沈珍  徐赟 《企业导报》2012,(5):23-24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与地方财政性支出以及学杂费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提高,教育成本也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属于拥挤性的准公共产品,基于公共选择理论与成本分担理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即国家增加财政性投入,高校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收益,开发校园文化产业,鼓励社会慈善捐助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受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仍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国家提出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思路。高校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大大增加,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费中  相似文献   

19.
一、会计核算基本理念的改变(一)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经费来源已从国家单一拨款扩展为多方面筹集资金的格局,其支出范围逐步扩大,国家财政对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目前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高校会计核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省级非教育部门主办的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经费统计口径的分析,认为尽管没有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其财政补助收入仍来源于政府预算,其事业支出也是各高校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开展的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因而应当把这部分高校的财政补助收入统计进入教育事业费拨款中.这不仅丰富了教育经费统计报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真实情况,也有利于保护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保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