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让少数民族同胞们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文章阐述实现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重要意义,然后以邵阳为例,分析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制约因素,最后总结实现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区域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同步实现小康难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较低,生态补偿机制仍有待完善。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支持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推进西部特色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沿边开发开放力度,以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广西属欠发达后发展地区,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中南西南战略支点"两个建成"目标,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任务很重,按小康目标测算,全国到2020年实现小康目标只需GDP年均增长7%,而广西要同步实现小康则需要GDP年均增长10%以上。同时,国家下达广西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单位(万元)GDP能耗要在"十一五"  相似文献   

4.
霍雨佳 《中国西部》2014,(25):26-29
<正>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如今,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教育也开始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却成为教育转型背景下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在四川省凉山州,认识到教育工作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教育优先"战略成为凉山州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坚实智力保障和重要抓手。该州明确提出,要阻断大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三大重点",积极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切实维护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毕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口城镇化是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核心,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稳定城镇居民就业,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有序实现市民化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合理分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传承文化,保留历史,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新城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要求之一。江西万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发展新任务,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生态经济兴县富民的科学发展之路,全面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新万安。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过程中,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西部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西部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9.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推进。但是,发展中的不平衡性问题始终存在,城乡之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程度差异明显,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我国东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实现程度为73%;2012年内蒙古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约为80%,而同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的实现程度仅为64.7%。可见,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  相似文献   

10.
丽水力争到2015年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小康建设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000美元向8000美元“三大跨越”,其重要突破口就是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发展》2012,(8):130-131
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泾川县把"双联"行动作为促进"三农"发展、推动转型跨越的有力抓手,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实现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紧扣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以优化发展思路为先导,以培育富民产业为核心,积极创新载体,纵深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双联"行动中,各联系部门和帮扶干部牢牢把握六大任务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立足各自实际,履行帮扶责任,使"双联"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广泛开展政策宣传。以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六进"活动为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市场经济;使用科技手段;转变旧意识;转变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3.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与全国同步完成脱贫任务,“十三五”时期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预期目标已基本实现。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与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医疗的全覆盖,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凝聚力明显增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坚持科学规划为重要前提,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稳步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人口较少民族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有利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孙静  孟慧 《北方经济》2006,(15):25-26
在民族地区的内蒙古,"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牧"(牧业、牧民、牧区)问题.在现阶段"三牧"问题,即草原荒漠化加剧,牧业增产不增收、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牧区经济发展落后,是影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巨大障碍;化解"三牧"问题,是新农村牧区建设的核心和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本文就民族地区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兴市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辉  赵颖 《特区经济》2011,(8):186-188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体现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契合,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对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省委部署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坚持科学发展、为民富民、实现富民兴陇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强化“三农”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举措,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的有力推手.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作为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的民族地区,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对于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古收入分配现状"十五"和"十一五"以来,内蒙古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已进入全国中等行列,人均GDP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从居民收入与经济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淄博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推进淄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  相似文献   

20.
面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未来,以新战略观为指导,在中国日益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情势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多地表现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历史性转变,列首位的是从"善政"向"善治"的伟大跨越,以适时适应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创新城市善治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新模式需要构建城市统筹"三生"融合发展新布局,开创城市生产力、消费力、生态力同步发展新局面;需要创新三大主体和谐治理城市新模式,不断打造创建文明城市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