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北京的文化创意路线图上,一向以自由、前卫、时尚标榜于世的“798”被列为了北京文化创意集聚区之一。但是通过探访发现,并非所有的艺术家都持赞成态度。“798”位于京顺路大山子环岛的东侧,一走进艺术区就能看到一排排陈旧的厂房,厂房上伫立的大烟囱向外冒着白烟,杂乱的管道中水蒸气在不停地嘶响。  相似文献   

2.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长宝 《特区经济》2009,(9):218-221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外影响较大、与其它区域相比具有独特或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对于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提升文化竞争力、推动区域创新、加快文化企业自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品牌塑造与维护欠缺、对集聚区管理不到位、文化产品缺乏创新、产业链的完整度及稳定性差及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应当通过重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品牌建设、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完整和相对稳定的特色文化产业链等措施,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如学者所言:来自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力量让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步入了快车道。从北京确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发展战略,到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设立专项基金进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找到了一片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以集聚形势培育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集聚区这一形势也正在被社会各届重视和认可。“集聚区是谁评定的?是怎么评出来的?评选的过程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对集聚区的评定如何体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杜枫  刘兵 《走向世界》2012,(3):42-44
对于工业旅游,大家最熟悉的就是798。798原为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当老工厂远去后,798变身为中国最著名的先锋商业艺术区。从老工厂脱身而来,798显然已经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工业旅游园区。如今,随着文化浪潮的呼啸而至,济南也有了自己的工业旅游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文化产业经济的一个质的转变过程。文化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产业链,聚合大资源,推动大繁荣,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转型的经济给予宁波的是挑战,也是机遇。宁波市在"十二五"规划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宁波将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培育、延伸和整合、集聚,进一步增强重点文化产业区块的特色优势、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并将重点推进10个文化发展集聚区、20个重点文化品牌、30个重点文化项目和50个重点文化企业建设,即"1235"工程。宁波市将投入百亿元用于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作为文化典型代表产业之一的影视产业,更成为宁  相似文献   

6.
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加快发展的模式。不过,就目前国内已有的各种所谓文化产业园而言,其中很多并不符合产业集聚的标准,或者缺乏文化内容产业,或者是以物业为主或者休闲商业为主的地产形态十分突出,总体上多数园区都缺乏"两个效益",很多都面临重新定位和提升改造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淮安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整体提升淮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政府必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创新管理模式,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文化领军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同时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在同类城市中居中下游水平。宁波必须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现代传媒、文化体闲娱乐、文化用品制造、文化中介服务五大文化产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产业大市。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集聚高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文化艺术、设计师会与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2002年10月,日本东京画廊进驻北京798,并作首展"北京浮世绘",更多的国内外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开始进驻798地区,798艺术区的规模初步显露。可以说"北京浮世绘"的展览,是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2013年我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经济地理因素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在加入另外两个因素后则变得不再显著;新的经济地理因素如人力资本、城市化、消费需求和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都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产业政策因素中的财政支出和政府规模指标显著性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作用,而金融发展指标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其对影响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1.
正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落实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战略,进而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目标,先后出台了支持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定和政策措施,全区文化产  相似文献   

12.
诗阳 《中国西部》2011,(21):178-181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地方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带动了不仅仅是文化、经济,还有生态、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逐步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标志。深圳华侨城集聚了生态文化理念,彰显了城市文化内涵,弘扬了城市精神。代表着东部文化产业的创意式跨越。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换言之,  相似文献   

13.
王冬 《特区经济》2013,(1):142-144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提升,寺院经济逐渐与世俗经济相契合,现代都市的寺院经济所特有的商业集聚效应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商业中心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商业集聚理论初步分析了寺院商业集聚区的运作机制和优势来源,探讨了都市型寺院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外部性影响,以期最大化发挥寺院经济的商业集聚功能,为佛教文化产业和地区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杨芳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104-105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特殊产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其发展已引起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研究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誊文章从有限政府理论这一视角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角色定位需要遵循的原则,建设性地提出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化产业空间结构不平衡,其发展带有地区性倾向,主要集聚在北京、广东、河南和山东等地。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筑文化产业培育地形图,以避免组织同构和资源浪费。而建立"一核先导、三点支撑、三带牵动、四版集成"的文化产业培育地形图概念模型,积极建设和大力发展演出产业、动漫产业、娱乐演艺、文化旅游和产业园区等,是支持和实现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豆子  侯贺良 《走向世界》2006,(11):54-57
当文化产业前进的脚步行走得越来越快的时候,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山东,它正呈现出一种地域性划分,统分结合的智慧型发展模式带领着整个山东文化产业稳步、有序的发展。在回顾历史和放眼未来的基础上,我们知道,文化产业在山东的第一步已经稳稳地迈开了,它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架,大环境的支持会使它的未来更加坚定、辉煌。山东省自然资源丰富,而由这些自然资源派生出来的文化资源更是蔚为壮观。根据地势优势和历史积累的文化底蕴,山东建设完成了文化产业发展长廊,这个长廊由一个产业带连起三个文化集聚区。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发展内源动力在文化资源、产业规模与结构、人才资源、投资融资、文化产品等方面动力不足,外源动力在政府规制、市场需求、金融支持、多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动力不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下,通过合理利用政府规制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协同保障,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创新文化产业投资融资,通过需求、消费、供给综合改革挖潜,增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发挥文化人才引领作用,内外结合,创新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以为文化产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以资源共享和产业服务为核心,集聚和整合社会各方资源,通过政府机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中介组织、科研院所或高校等,搭建物质与非物质的服务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和运营管理组织,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开放、共享的服务网络和体系。本文以宁波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为出发点,并通过剖析问题,对未来发展做出思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宁波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特征从平台行业分布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行业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是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重点是:突出发展以专业艺术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实行文化名牌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看秦腔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家琪 《新西部(上)》2010,(5):112-112,59
本文分析了秦腔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式微和萎缩的原因,认为不在秦腔艺术本身,而在于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措施.我们应借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这一古老艺术获得新生的成功范例,从政府投入、剧目推陈出新、受众群体挖掘等方面立体应对文化消费的挑战,从而振兴秦腔,发展秦腔这一古老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