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缺乏积极的城市化推进模式是中国城市化整体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旨在扩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思路模式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理性选择。基于扩大非农就业的路径选择,城市化促进模式体现为一个政策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收入,降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成本,扩大非农产业市场的劳动需求,完善城市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基于村庄内外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2004年3 506名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村内、村外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在进行OLS估计,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选择性偏误,使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进行纠正后发现,无论是在村内还是在村外,受教育年数对非农就业收入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过职教培训与劳动力村内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但其对村外非农就业收入的促进作用却十分明显;拥有技术职称在村内取得了显著的收入回报;健康对于村内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在村外,健康成为重要的影响变量。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维持社会稳定大局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提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对湖北省部分县市农村的实地调研显示,单纯依靠农业增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城乡收入差距太大导致农民大量跨区域非农就业表明,"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民的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持续增加,而农村流动劳动力大多是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所以从非正规就业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以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民收入呈现以工资性为主的生产性收入增收明显,非生产性收入略快于生产性收入增长的特点。农民增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内部差距较大、劳动力就业技能较低等。为此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发展沟域经济,创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新平台;加大就业转移力度,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市场分割及金融危机的发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顺利实现,而随着乡镇企业资本替代劳动比率的持续下降、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非农就业将成为农村劳动力新的选择。在分析乡镇企业信贷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间的相关性、企业创建及运营过程中的信贷缺失的基础上,提出应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对农民工进行相关培训来解决融资难问题,促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结合,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9.
为防范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细分人力资本维度并基于贫困的多重视角,总结我国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对促进非农就业、农户减贫的成功经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四期面板数据,结果表明:更高水平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有利于促进农户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和降低贫困脆弱性,且教育的边际作用大于健康;劳动力非农就业在人力资本促进农户减贫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且在教育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方面作用相对更大;不过,家庭抚养负担反向调节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中介效应。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未来防范农村返贫致贫及治理相对贫困值得延续以往的有益经验及道路,大力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别是坚持发展教育扶贫,通过扶智赋能来持续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是决定农民增收以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就业作为民生的基本需求,是财税政策的重要构成内容。本文从制约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其影响农民收入动因的分析视角,深入阐释了新形势下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可行途径及其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思路。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缺乏指导,就业渠道不畅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再就业置于同等地位,既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又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和外省市劳动力,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公平竞争的、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主要对策有:出台统一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流动劳动力的监控力度,完善资金支持体系,扶持骨干乡镇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Cobb-Douglas函数推导出一种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增加值形成及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从1991-2002年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不但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转移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也是城乡间最终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收入差距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是存量大、素质低、政策法规观念淡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包括向外转移和就地转移等。为此,应以长远的和全局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寻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市劳动力供给趋于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上升;劳动者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文化素质结构发展不平衡。从劳动力需求来看,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波动较大,第三产业存在进一步吸纳就业的潜力,但吸纳就业的空间并不乐观。对环渤海区域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预测表明,到2020年,该区域劳动力供求差额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促进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环渤海区域尤其是山东、辽宁和河北三省解决就业问题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乡城流动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利用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等计量经济模型,采用OLS和工具变量回归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跨区域的乡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分时间段来看,1992年之后,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从分区域来看,中、西部的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主要是,劳动力转移的变化基本上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有较强的地域性;技能水平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主要有政策制度、科技进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回乡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开放农村消费市场等积极影响。也有政策难以落实,土地抛荒,农村地区消费和经营收入较少等负面影响。应鼓励和帮助劳动力回乡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利用转移劳动力智力优势提高农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