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民事审判中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我国一些行政审判的实践中往往对于精神损害案件中的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给予驳回。因而,解决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阐述了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赔偿制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环境危害行为在对人身和财产带来损失的同时,往往也对自然资源本身带来损害.传统的环境侵权法主要对因环境危害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提供赔偿救济.文章从赔偿主体、赔偿范围、赔偿对象、赔偿程序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建立我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第三入精神损害制度的确立过程的基础上,从哲学的价值观、精神损害赔偿的社会功能、维护利益平衡三个方面探究对第三入精神损害进行金钱赔偿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确定是环境损害赔偿的关键性环节。传统环境损害赔偿范围限定于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精神损害,从而难以对于潜在的环境损害及生态环境自身的损害实行有效补救,也难以实现保护公民环境权益及公共环境利益的目标。公共信托理论、环境权理论与损害赔偿社会化理论为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拓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在传统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基础上,将生态环境等自身损害纳入赔偿范围,并通过相关制度构建来保障环境损害赔偿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外经验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损害制度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损害制度建设的具体对策。研究发现:由于生态损害具有损害主体的多元性、损害过程的累积性和损害后果的广泛性等特征,因此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赔偿主体的多元化、诉讼时效的长期化和赔偿途径的社会化三个原则。美法日在生态损害赔偿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借鉴,这包括立法先行、环保理念的改变、司法模式的转型以及社会化赔偿途径的完善等。因此,我国的生态损害赔偿应该从改变理念,完善立法、社会赔偿机制和生态损害磋商机制以及加强对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的管理四个方面来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段卫华  王强 《现代财经》2006,26(10):57-60
在因产品缺陷而引起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案件频发的今天,必须强化产品责任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以充分体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予以切实保护的立法目的。我国产品责任法应当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再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亮 《经济师》2004,(6):48-49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是指那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损害的权利的性质看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一般人格权、所以具体人格权、身份权、特定财产所有权、特定合同债权。在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立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目前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立法缺陷 ,文章提出了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宋军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1,(9):232-234,312
在现代俄罗斯立法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不仅立法技术高超,程序设计严密,而且具有扩展性,特别是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如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这些法律规定对遭受侵害的公民或者法人提供更多的救济途径,突出了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更体现了现代俄罗斯立法的严密性和周密性,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8)
在当今司法实践中,由于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于狭窄,已经不足以解决出现的所有司法问题,相关法律制度在规定上也存在着一定弊病。目前,在理论界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争议,具体的赔偿范围也难以确定,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势在必行。针对这些尚存在的问题,文章对比国外的赔偿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立法现状,提出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参照民法进行,扩大赔偿范围,明确赔偿法中部分规定以及修改赔偿数额上下线的四个方面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损害赔偿范围的立法完善是国家赔偿制度优化的核心问题.要理清这个问题,比较法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对国家赔偿制度发展脉络的回顾,参考借鉴世界各国关于损害赔偿范围的立法实践,以此来反思我国当前的相关法制建设,推进新时期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中损害赔偿范围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1.
第三人精神损害是指第三人因耳闻或目睹直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严重伤害而引起的心神不定、精神萎靡、绝望等种种精神损伤的总称。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确立的时间较短,现行法中存在许多不足:立法简单、零散,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第三人范围过于狭窄;赔偿范围过于狭窄;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缺乏明确定位。因此,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须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完善立法体例;扩大赔偿的范围;明确第三人的范围;规定赔偿金额的幅度。  相似文献   

12.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侵权法领域中颇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大陆法系中法国、德国和英美法系中英国、美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考察,以及对中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现状的分析,建议中国应制定统一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范,构成要件及鉴定标准应有明确的科学界定,扩大赔偿范围,确定赔偿的数额标准,确立赔偿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李国建 《经济师》2006,(10):86-86,88
文章从积极损害赔偿、消极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三个方面,阐述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计算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锋  刘磊 《经济师》2004,(3):67-68
多年以来 ,经过我国学术界不懈的探讨以及司法实践 ,虽然在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研究方面有所进展 ,审判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 ,我国目前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不够成熟完备 ,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文章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追求的角度出发 ,对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基本概念的理解、赔偿适用原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一规定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个新突破,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标志。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远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基本问题,作一个简要介绍并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和渊源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当事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审判实践中,不少当事人就其某种权利或某个事件发生纠纷时,认为对方行为给自己造成精神损害,以便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如财产损害案件,劳动争议案件中均有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但对于什么是精神损害?  相似文献   

17.
王斐  朱昊 《经济问题》2023,(9):19-26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是由国家政策由上而下强力推动产生,而非司法实践倒逼的结果。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创设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虽然在我国已经实施八年,但其适用范围仍然没有被学界和实务界厘清。实践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有名无实”,规范手段和立法目的之间有矛盾。作为主要制度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生态系统功能损失或自然生物因素的不利改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这一民事赔偿诉讼只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有关部门应当实事求是地运用该制度的有限功能,充分发挥该制度保护权利人财产权益、维护司法秩序的设计功能。该类诉讼制度的赔偿范围仅限于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人身损害或与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相关的财产利益损害。  相似文献   

18.
在行政诉讼中,国家侵权行为造成公民精神损失无需承担财产性赔偿责任,实质上使行政机关获得了精神损害赔偿豁免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法和行政诉讼法中的不平等配置,受传统机械化逻辑思维理论的影响,在特殊的立法背景下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现行制度的缺陷、传统理论和我国国情的分析,指出完善该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对该制度的立法模式、赔偿范围、赔偿原则和理算规则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9.
《侵权责任法》已于2009年12月26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这个规定把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权益上,侵害人身权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但不包含财产权。这一规定使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罗云峰 《当代经济》2006,(19):34-35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一规定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个新突破,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标志.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远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基本问题,作一个简要介绍并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