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平 《浙江经济》2012,(1):16-17
台湾地区的一个最主要经验,便是从高贸易盈余、高出口导向依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为一个贸易均衡、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的区域经济体  相似文献   

2.
与以往的理论分析和个案研究不同,本文以国际代工特征显著的江苏省昆山市为例,利用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调查数据总结了其转型升级的成就,并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可能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价值链升级能减少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对外需市场依赖越小,企业越容易转型升级;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反而会使企业陷入对国际代工模式的路径依赖;技术创新强度与出口倾向和附加值水平都显著负相关,说明创新能力提高固然可以改变制造业企业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但可能要发挥长期效应才能有助于价值链升级;工资水平对附加值和出口倾向影响的显著性水平都较低,说明价值链升级可能弱化了要素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次贷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已成事实,中国经济转型在所难免。本文所论述的经济转型不是以往学者所讨论的体制转型,而特指结构转型。中国经济以往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危机后出口受挫,再过度依赖投资势必引发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本文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必须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结合起来。当前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重点在于消除民众消费的瓶颈,大力发展民生工程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认识长三角地区近年来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文章依据现代化的发展诉求,构建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两个评价指标:转型发展水平和转型发展指数,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长三角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横向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转型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尤其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方面;纵向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总体呈现良好的变化趋势,但是各领域的转型尚不够协调,主要是经济增长效益与经济结构优化进展较慢,今后需要加大转型力度。  相似文献   

5.
海洋产业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相关产业,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配套的相关服务性产业。作为浙江省四大国家性战略之一,海洋经济体现了区域空间与产业领域的双重转型,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蕴含巨大的发展商机。诸暨要借此契机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促使发展模式从陆地业态向海洋业态的转型和延伸,在这一全新而广阔的产业领域中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启动新的发展引擎,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和市场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6.
刘乾 《欧亚经济》2022,(1):12-26
能源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有超过60个国家确定了实现碳中和(零碳排放)的时间表。为达到这一目标,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正在进入加速转型时期。俄罗斯是全球主要的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全球能源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2021年俄罗斯正式提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制定颁布了《2050年前俄罗斯联邦低水平温室气体排放长期发展战略》,希望开启能源行业发展新路径,并以此为契机提振俄罗斯经济增速,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尽管俄罗斯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能源行业严重依赖化石能源出口,缺乏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实现能源转型存在一系列重大挑战。从长期看,受外部市场减排压力增加、经济多元化发展动力不足等影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俄罗斯能源行业及其发展战略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并加强政策措施的落实保障。  相似文献   

7.
刘亭 《浙江经济》2023,(1):22-22
整体经济的数智化程度和水平,将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天然尺度高质量发展天上掉不下来、地里也长不出来,只能从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型而来,也即只有经历转型发展。但转型发展要能转得起来、转得到位,必须依靠创新发展。一国一地只有完成从过度依赖廉价自然性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高端创新型要素转化的动力变革,全部经济才能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才能有望达成高质量发展,也才有可能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钢铁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我国钢铁生产量大,消费量大,钢铁的使用波及到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然而现阶段钢铁工业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严重,钢铁工业急需从单靠消耗资源型转向精细化经营和服务型,企业转型迫不及待。文章以马鞍山钢铁公司为例,通过研究其发展现状,发现其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促进马钢甚至其它的钢铁公司的转型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贸增速逐渐降低,出口企业面临困境,转型升级成为必由之路。本文对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许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出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展望2009,不仅要促投资、稳出口、救企业、保工业,更要超前谋划,积极进取,努力把经济减速调整变成改革转型契机,在改革创新中培育优势,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先机,在科学发展中力求成效,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孕育力量  相似文献   

11.
《浙江经济》2014,(13):8-10
最重要的是要客观正确地认识浙江经济在转型发展中的阵痛,果断摒弃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思维,忍受经济增长速度在转型时期一定程度的下降,着眼于中长期的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和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变换,我国依靠投资和出口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原有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失效,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丧失,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严峻挑战。中国现有的产权制度即资产和土地的国有化是形成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原因,经济转型必须对现有产权制度进行变革,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内需增长驱动。这注定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景波 《特区经济》2010,(11):176-178
1978年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三次政策转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每次政策转型都对农村金融发展进程和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正处于第三次重要转型期,应突破以往机构改革的发展路径,注重农村金融功能和发展环境的完善,回归到农村金融政策本来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未来5~10年的经济增长,究竟是继续高度依赖投资还是以扩大消费为主?我国尚处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资率符合基本国情。但以改革破题投资转型,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才是首要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浙江对外开放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为浙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过度依赖出口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浙江经济模式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16.
卫思宇 《西部大开发》2011,(Z1):129-131
府谷不能走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黑色模式",需要从"黑猫"模式转型到"绿猫"模式。府谷不转型就必然遭受"矿竭县衰"的厄运。府谷要依靠煤炭,但不能过分依赖煤炭。府谷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概念,在新一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务实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绿色崛起正变成府谷崛起的风向标,是府谷可持续跨越发展的新坐标。  相似文献   

17.
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大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等传统工业,转型势在必行。通过对甘肃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四个现实路径:重构产业结构、重塑经济地理、优化要素配置和创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出口市场这一新的视角,实证检验较之于以发达经济体为出口市场,以发展中经济体为出口市场是否更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结果表明,中国以发达经济体为出口市场,并非如要素禀赋理论所预期,出口被长期"锁定"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而以发展中经济体为出口市场,也并非如重叠需求等理论所预期,更有利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升级。相反,以发达经济体为出口市场更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本文认为,出现上述结果是中国融入产品内分工这一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所致。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不断提高开放型水平,通过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利用FDI等,不断向产品内分工体系下的产品"高端"价值链攀升,是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经济转型是制度结构的整体性变迁,它涉及到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包括初始条件的依赖和自我强化机制的依赖。对于经济转型终极目标的路径最初选择,实际上是通过对现有的经济理论的选择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20.
纺织服装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收劳动就业最多的产业。入世以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在世界上处于第一生产大国、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证明,中国的纺织服装充分利用入世的机遇,正在进行出口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出现了一些好的趋势,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行实证分析和战略抉择。本文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