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农业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促进农民外出转移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市场化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那些原本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就业用工中的歧视性制度正在松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正在酝酿之中。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工资有不增反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完善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有赖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加大农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农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为此,健全立法、强化监督、明确责任、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在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的作用,是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长远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实现这个目标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关键是要消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限制因素,同时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为此,应尽快打破城乡、地区就业壁垒,制定平等的劳动行业准入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和同等的社会保障,最终实现农民顺利转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多措并举,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帮助54.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5.
贺宇 《南方农村》2007,(3):19-22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约束,不仅有学界公认的户籍、土地、教育、社会保障等正式制度的约束,而且还存在不少非正式制度约束。非正式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在转移就业中的影响;二是传统行政文化的"傲慢"和城市政府的"偏见"对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三是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制约着转移就业的进程。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工作,不仅要着眼于一系列的正式制度,对于一些突出的非正式制度问题,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贺宇 《南方农村》2007,(3):19-22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约束,不仅有学界公认的户籍、土地、教育、社会保障等正式制度的约束,而且还存在不少非正式制度约束.非正式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在转移就业中的影响;二是传统行政文化的"傲慢"和城市政府的"偏见"对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三是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制约着转移就业的进程.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工作,不仅要着眼于一系列的正式制度,对于一些突出的非正式制度问题,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成都市下属区县三镇调查获得的资料,论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使农村劳动力获得较高的收入和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对工作等有较高的满意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把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培训网络、城镇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求职登记制度、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登记制度。加强乡镇、行政村  相似文献   

9.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城乡歧视性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和迁徙自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壁垒。显性的有城市增容指标、增容费、就业行业限制等;隐性的,如对受教育程度的刚性要求、社会保障的歧视、子女入学难、赡养老人难等。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嘉兴市从2004年提出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确定了统一就业政策、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统一就业服务制度、统一用工管理、统一社保体系等“五个统一”的目标和工作措施。至2008年底,全市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3.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0多万人,转移就业22.9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下降到18%,占社会从业比例7.2%。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二元体制的分析,提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对户籍、就业、保障、土地、行政管理等制度进行创新,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城乡融通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并建立起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廉洁高效的城镇管理体制,以彻底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郑军 《农村经济》2012,(8):74-77
尽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在快速推进,然而,无论是在养老水平、制度覆盖面、参保方式等方面,还是在运行机制方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无疑会不利于实现我国养老保险的城乡统筹.而考察在现行二元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政府决策原因,将有利于政府从明确责权利、完善配套政策和创新制度设计等方面,为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建立制度衔接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城乡区域均衡的实质是农村与城市两大区域市场的一般均衡,它除了在空间层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之外,还是一个交易费用内部化与区域分工机制的型构过程。城乡二元结构与收入差距变化是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而发生改变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之后最终实现制度供求均衡的动态过程。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和公共福利体系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因子。因此,通过在"户籍—地权—福利"三个维度上的变革,最终以最小的交易费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甘春华 《南方农村》2009,25(5):33-36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对城乡一体化进程有不同的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非迁移性的"离土又离乡"模式对于城乡一体化具有最大贡献,但它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全家永久迁移"模式将是未来城乡一体化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5.
要解决好农村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本文从城乡结合部地区转入农村劳动力角度出发,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由于具有良好的生产、销售和土地条件,为转入劳动力获得收益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入的聚居地,但是由于转入农户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缺失和政府制度上的缺失,也使转入的劳动力在整个转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政府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中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定溶 《农村经济》2004,(12):91-92
农民进城就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镇化水平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但目前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从而制约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与速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应以体制改革为先导 ,以完善管理和服务为基础 ,以增加就业岗位的政策促进为前提 ,以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为动力 ,由此来降低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与成本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但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003年城镇化率才为40%左右,大大低于同等GDP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已降低到15.4%左右,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0%左右。近年来,虽然各地在统筹城乡平等就业,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是全国城乡二元就业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地制度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这是由于三大制度原因造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是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制度原因,因此亟需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农村居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同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同时,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