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平价理论通过资金流动的角度描述了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并常常被作为一种基本关系式而运用于其他汇率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选取从2006年10月到2009年11月期间1个月和3个月的NDF市场远期汇率、人民币SHIBOR利率、美元LIBOR利率基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模型验证该理论.并得出在像我国这样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中,利率平价理论难以完全实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债券通对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意义。首先,介绍了债券通的概念、运作方式及其作为一个投资渠道的特点。接着,从扩大投资者基础、提高市场流动性、提升国际化水平和促进市场发展与成熟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债券通对中国债券市场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债券通运行的建议,包括优化运行机制和加强监管与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3.
利率平价理论直接给出了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式,是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相关性的理论基础.通过对1994年至今人民币利率、美元利率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失灵的结论,并试图对此结论进行分析,进而揭露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及约束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中国利率、汇率变动对经典利率平价模型契合度很低,然后提出适于中国现状的利率平价模型,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模型进行分析且提出了制约利率平价模型有效性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分阶段线性回归和断点检验方法,研究了利率平价在中国转轨经济时期各阶段的拟合性,同时运用新制度金融学这一新的分析范式进行理论解释。研究发现,由于深层次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利率平价在我国的拟合性较低。但是,随着我国合理的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货币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利率平价在我国的拟合性正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6.
结合东亚经济体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差异,构建计量模型系统研究了东亚各国(地区)与美国非抵补利率平价的长、短期成立条件、长期均衡水平及动态调整速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对外金融一体化及其动态变化.结论是:东亚经济体与美国的非抵补利率平价短期不成立,长期成立但存在偏离;金融自由化差异会部分影响对外一体化程度;金融合作和金融开放可以显著促进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8.
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其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建设金融强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中国债券市场已经历初始探索、试点扩大、加速开放等阶段,境外机构参与度不断提升。然而,开放步伐仍面临诸多困境,如金融基础设施碎片化、金融中介跨境服务能力不足、金融产品体系及管理模式不完善、债券市场制度规范待优化等。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现实意义、历史进程与发展困境,并基于国情提出债市高水平开放的对策,为债券市场的制度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率平价理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解释能力,本文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和远期汇率以及中美两国间利率水平差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并不符合利率平价理论,对此,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浅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演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充分有效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利率、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一种自平衡机制,而利率平价模型就是该种机制的抽象体现。对于经济和金融都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来说,这种自平衡机制尚未生成,三者之间是一种不协调的关系。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自平衡机制将会逐步在我国确立。本文在分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基础上,引入制度摩擦系数,导出适合于我国国怀的利率平价模型,并且用该公式的演化过程来对自平衡机制的逐步建立过程给以表述。同时在分析我国制度环境的基础上,对利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三者之间不协调的关系作出理论分析,对人民币汇率的升(贬)值压力予以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不同学派利率理论问题的分歧,根源于其所依据的货币理论的不同。“古典”学派的实物利率理论源于其“两分法”货币理论;凯恩斯的纯货币利率理论源于其缺乏微观基础的货币经济理论;马克思以其科学的货币理论为依据,给予其资本利率理论以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在简要考察中国金融结构转型中货币政策机制 ,包括货币政策的工具、效率前沿和规则及相应的货币传导机制变迁轨迹的基础上 ,根据结构分割点原则 ,实证检验、估计和分析了金融结构变迁对货币政策的适用工具和反应函数的影响 ,以及对货币传导的利率机制 ,即由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并进而到通胀率 -产出波动前沿的影响。基本的结论是 ,金融结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货币传导机制的性质和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利率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利率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中国的利率政策并不能对房地产价格形成有效的调节,造成了利率政策房地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失效;相反,房地产价格冲击对利率政策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利率政策制定的确参考了房地产价格因素,并对其作出了一定的反应。本文还利用模拟分析对样本期间内我国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论对中国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有效执行及房地产市场调控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胡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74-78
金融工具非市场定价是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但这种金融深化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是以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金融虚化以及牺牲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代价的。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 ,金融工具非市场定价的边际成本将大于其边际收益 ,金融工具非市场定价转为金融工具市场定价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王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1)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机构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特性,久期错配程度和资产规模对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具有正向作用,而资本水平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上述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在中国金融机构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上,但与理论分析及国外的相关实证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与久期错配程度负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不存在规模效应,资本水平对金融机构的利率衍生产品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这些差异文章进行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泰勒规则方法对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偏离程度进行了估算。对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经验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并不符合稳定货币政策规则要求。标准泰勒规则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根据泰勒规则原式及稳定货币政策规则最低条件计算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存在负的利率缺口,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缺口并不是稳定的,更不是最优的,货币政策存在着长期偏误。这对进一步理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波动,合理评价货币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包含货币因素的利率规则及其在我国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新凯恩斯模型和货币需求方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包含货币因素的最优利率规则。该规则表明,货币增长率稳定性权重或货币需求方程的利率响应系数越大,利率规则的货币增长率响应系数越大,货币政策也就愈积极。然后,本文利用线性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及我国统计数据,从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两方面对利率规则进行了实证研究。估计结果表明,通胀系数、产出缺口和货币增长率各自的响应系数都大于0,这意味着利率规则能够保证当我国经济运行偏离均衡状态或央行目标时采取正确的政策调整方向,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货币高增长状态下各个变量的系数值都要稍微大于货币低增长状态下相应的系数值。 相似文献
19.
对外开放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检验——中国和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案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研究非对称性冲击问题的实证方法考察和比较了东亚4国(韩国、印尼、泰国和中国)在经济开放过程中内外金融资源的相对价格——实际利差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宏观经济(产出、货币和银行信贷)的波动特征。这一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通过区分外部因素的基本面(mean)变化和突发性的波动(volatility)对本国经济所产生的不同性质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为政府制定不同的针对性措施提供理论根据。通过引入非对称“时变波动”(asymmetrictimevaryingvolatility)特征的二元EGARCHVAR实证模型,论文得到了三个主要结论第一,虽然为维持名义汇率的稳定,各国政府都积极地干预外汇市场,由此影响了当期内外利差的收敛,但包括中国在内的4个国家金融的实际开放程度都在不断加大。第二,除上世纪90年代国际资本移动的鼎盛阶段外,各国的经济波动并不是由外部冲击直接带来的,而是国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第三,比较各国经济波动特征,可以发现汇率制度、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对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