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结合贵州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探讨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健全机构,组建一支专业的骨干队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档工作;做好传承人挖掘、保护、培养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并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丽华  何军 《北方经济》2007,(10):48-49
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快速流失的状态,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一个民族、社会、国家的根和源。本文从传承人的活态保护、立法先行、政府主导、旅游利用、教育参与五个角度出发,构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方兴未艾之际,2008年贵州传统制陶业的代表牙舟陶(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极富特色,曾历经辉煌,名闻中外)和许多的民间工艺一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给牙舟陶和整个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分析实施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收藏工作;设立传承机制,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重点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5.
鄂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的保护方式不足以满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本文结合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特点,分析了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重点探讨了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构建,论述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框架下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汇集了多种民族的省份,其中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居多.在贵州县级的一些婚礼中常会歌唱一些苗族古歌来表示对新人的祝福.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们已无法听懂其中的意义更不再懂得传唱了.苗族古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传承主体的民族文化认同缺失正是导致苗族古歌濒临失传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从提升民族自豪感,建立教育体系,采用影音记录及促进产业化等四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此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浙江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探索令全国瞩目。借鉴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促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应是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重要内容。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价值珍贵的特点,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在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背景下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协调统一区域立法,引入商标权保护模式综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建设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实行区域商标战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构建;四是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监督机制,防止破坏型开发、利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证了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议高校应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和提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研究;鼓励大学生传承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者都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性,但是各类知识产权本质上都不能完全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能全面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害关系各方的利益,现行知识产权规则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张家界市地处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从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础工作;加大对民族文化建设投入与保护力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建设;打造非物文化质遗产活动经典品牌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张家界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原真性及传承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政府的主导与监督职能、有效的旅游利用模式等对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可以弥补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全面的保护。特别权利的主体应采用多层次认定的方式,整理者、改编者、代表性传承人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的权利人。应当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财产权中的许可使用权,强调利益分享权,权利人所获收益需有一部分用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虑到公共利益,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20世纪中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独特性以及活态性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实际,厘清二者之间的矛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为着眼点,平衡博弈,唤起文化自觉,试图挖掘并总结旅游文化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悠久、内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延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命脉,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欠缺,导致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而在其中,法律将无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的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7.
于楠楠 《魅力中国》2011,(10):365-365
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已经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知识产权在反对非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该发挥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闽芳 《科技和产业》2023,23(21):84-92
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学生对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需求情况,探索形成可复制的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路径。结果显示:目前,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院有一定的传承,但效果还不够明显,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深入接触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学院具备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19.
卢林 《魅力中国》2014,(10):94-94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活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启 《特区经济》2010,(1):249-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然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