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就我国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对其股价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举牌事件总样本的研究发现,在举牌公告日后,被举牌公司有较大的平均异常收益率(AAR),短期内,险资举牌后对被举牌公司的股价波动具有显著影响。第二,分类研究发现,一次举牌和多次举牌的市场反应差异不大,说明市场并未对多次举牌形成预期;平台类和非平台类险资举牌、大公司和小公司的险资举牌的研究表明,险资的不同属性并没有对被举牌上市公司的股价产生明显的差异化影响;险资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举牌研究表明,现阶段财务投资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战略投资会引起市场的一定担忧。 相似文献
2.
3.
4.
5.
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险资举牌”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DID模型,以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险资举牌”与资本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险资举牌”能够有效降低市场的风险,原因可能是保险公司具备较高的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对换手率分组检验后发现,对于换手率高低不同的公司,“险资举牌”降低市场风险的效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权力制衡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国内市场竞争程度最高的家电业上市公司为对象,比较"上证180指数"股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以及独立的次要股东的存在均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该研究有助于我国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年1639家公司数据作为样本,对公司股权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①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负作用。②股权适度集中对公司治理有正效应。③同时本文也验证了公司管理层持有公司股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沪深两市40家上市公司2002年到2008年年报数据为样本,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综合打分以衡量并购绩效,然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二者间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总体而言是先降后升的;国有股东属性与公司并购绩效负相关;管理层持股与公司并购绩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并购绩效负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并购绩效正相关。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马建平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2):100-104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对企业来说,是否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决定了它的生死存亡。因为股份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投资者只有在确信自己的利益能够受到保护之后才会向企业投资,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正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问题历来是金融理论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也纷纷提出不同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没有一致的定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同,股东行为也会不同,对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影响也不一样,从而会导致不同的公司绩效。因此为了提高委托代理的效率,必须慎重安排好各类股东的持股比重,即公司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结构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民营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现象更为普遍;通过股权制衡作用可以抑制资金占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50%以下时,持股比例越大,资金占用率越高;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50%时,民营上市公司表现为协同效应,而国有上市公司表现为壕沟效应。文章在分析过程中,提出“政府主导的壕沟效应”和“控股股东代理人的壕沟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13.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4)
选取2014—2016年新三板挂牌公司的面板数据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衡量公司成长性,实证研究研发投入对挂牌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并构建股权结构和研发投入交互项,研究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与挂牌公司成长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新三板挂牌公司当期研发投入与成长性显著负相关;滞后期研发投入与成长性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会显著减弱当期研发投入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而股权制衡度会显著加强滞后期研发投入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结论提出以下建议:高科技中小企业为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加大当前的研发投入力度,并优化股权结构,在保持股权集中的同时尽可能提高股权制衡度。 相似文献
14.
15.
16.
PAUL MARSH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2,37(1):121-144
This empirical study of security issues by UK companies between 1959 and 1974 focuses on how companies select between financing instruments at a given point in time. It throws light on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questions. First, it demonstrates that companies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market conditions and the past history of security prices in choosing between debt and equity. Second, it provides evidence that companies appear to make their choice of financing instrument as if they have target levels of debt in mind. Finally,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these target debt levels are themselves a function of company size, bankruptcy risk, and asset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7.
采用 Logistic 模型,基于 ST 公司分别作为并购方和目标方双视角,考量中国资本市场并购活动中决定支付方式的市场因素、公司因素和交易因素。结果表明,市场因素中商业周期指标越积极,并购双方越愿意选择非现金支付;市场利率越高,越倾向于以现金支付。ST 公司为并购方时支付方式选择受到管理者控制权、分析师数量和交易态度等因素的决定;ST 公司为目标方时支付方式选择受到公司财务杠杆、公司成长机会、分析师数量和交易态度等因素支配。不同的并购支付方式会对并购后企业产生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19.
以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持股、短视主义与公司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成长显著正相关,短视主义与公司成长显著负相关,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体现为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管理层持股能够抑制短视主义,因而促进公司成长,且这一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受到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反向调节,这充分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会弱化管理层持股对短视主义的抑制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短视主义与公司成长的中介作用路径在非国有公司更加显著;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社会关系质量能正向调节管理层持股对公司成长的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