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经济分析中是否存在价值判断,“经济人”的涵义是否包含价值观,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沿着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古典经济学中追求自利的经济分析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纯“经济人”已经转化为“社会人”;而演进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在其分析中已明确赋予自由、文化等超经济因素价值观的涵义。本文将理论逻辑的发展阶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经济分析与价值观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改造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分为二看待传统文化,所谓文化,是指“各种支配社会行为的风俗、传统、态度、观念和特征”,“是外显地、潜隐地指导着、支配着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是以社会共同享有共同传递的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教育、法律、心理总体系及其物化形态的载体。”价值观是一个文化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企业文化变革及融合过程中,员工对于企业高层所倡导的新型价值观的态度和认识不尽相同。如何促进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是形成企业共享价值观的关键。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及对比论证,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共享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及有益的启迪。得出如下结论:心理契约是推动企业形成共享价值观的原动力;企业应当积极构建与员工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在此基础上促成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王东美 《开放时代》2022,(4):129-139+9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文化,正在参与当今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塑造。本研究在对心理治疗作为文化现象的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作认真的反思后,看到了西方心理治疗对人的假设主要建立在个人主义文化基础之上的实质。这和中国知识传统对人的认识相差极大。本文以“人是关系性存在”这一认识为出发点,指出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影响之下,人通常被假定为一种兼具身心互动以及与社会历史和宇宙自然相通转化、动态综合的关系性存在。在此前提下,本文提出“历史的共情”,意在对处于关系场域中的主体身心体验与社会历史处境产生的同感理解过程加以强调,以期突破现有的以个人主义为前提假设,且被专业设置及专业权力所限制的心理治疗关系格局,进而达到社会历史中人与人的有益互动与理解,最终实现基于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理解的人文疗愈。  相似文献   

5.
郭军 《新经济》2004,(2):54-57
明骏人在赖达雄带领下,始终坚持以“关爱人生”为主题的“爱心文化”和以“奉献社会”为主体的价值观,执着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本文化,一如既往地实践奉献社会的价值观,这是明骏“绿色长城”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积淀对广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源源流长,至今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很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有何影响呢?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1.传统价值观对现代广告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所要求的,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国家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现代广告如果能艺术地体现中华民族“大一统”这一根本的价值观,其影响力度与影响范围将是不可估量的。上世纪80年代长虹的广告词,“天上彩虹,人间长虹”,优美而贴切,但缺少彩电大王的企业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文化的基本前提、新文化运动中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同立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意识形态”的建立等几个角度对新文化运动作了重新考察,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为中国文化的新生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邹莉 《时代经贸》2012,(12):29-29
传统文化经世代形成、积淀和发展,传承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通过界定其内涵探索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的有效途径,达到使民众参与到经典阅读中,并且以放松、娱乐方式来接受传统文化,把阅读变为一种“悦读”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经世代形成、积淀和发展,传承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通过界定其内涵探索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的有效途径,达到使民众参与到经典阅读中,并且以放松、娱乐方式来接受传统文化,把阅读变为一种“悦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技术伦理思想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术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关于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道德之间关系以及调节技术主体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技术伦理思想。发端于先秦的儒家技术伦理思想,是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伦理思想。总体上看,儒家技术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技术的价值观、以“以道驭术”为核心道技关系论以厦作为职业伦理的技术主体规范论。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文明时代,所有的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努力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它造成了各国社会的发展和深刻变化。但传统的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面对所有的问题与新的机遇。需要探寻新工业文明之路,以追赶并实现文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顺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生态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云南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生态文化面临着文化变迁等困境,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结合,对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三者之间的内涵和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进而以元阳县、普者黑等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阐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等措施,以期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孕育着传统生态文明的精华。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历史情境中具体地挖掘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处。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两个部分,其特征有三:轻视物质文明;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农业文明;集中于对第一大历史形态的思考。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当代生态意识、当代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物质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发展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视觉符号魅力。整合汉字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人文精神等汉字文化特征,将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立象”与“尽意”的角度探讨汉字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汉字文化的深层意蕴的挖掘,可以开拓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新思路和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创意经济对一个国家的传统文明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创意产业不断融合进传统文明中,并通过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发扬光大传统文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内涵为创意经济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而创意经济也为传统文明的复兴、创新和繁荣提供了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发展对其影响,结果发现:①2003-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呈现稳进上升的趋势,社会进步逐渐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主力军;空间分布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则相对较低。②由于西部生态文明水平发展迅猛,而中部出现经济、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状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从"东部>中部>西部"逐渐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③城市绿色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低值聚集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锁定。④整体上"四化"发展对绿色发展皆起促进作用,其中信息化影响最为显著,工业化次之。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区间由于政治、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域文明存在着差异。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作为一个地区文明和文化成就的印证,它的存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地域文明与建筑结合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小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城市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有利于中国中小城市建筑发展的道路。"适宜技术"源于乡土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经济实用性,它是复杂的技术革新与传统文化的复合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适合中国中小城市的建筑建设,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ructuralist North–South model on structural change,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a balance-of-payments-constrained macro-setting, we assume a cumulative process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Differently from the traditional post-Keynesian models, we endogenize the productive structur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enquire how industrialization affects uneven development and convergence processes. Multiple growth paths and a long-run path-dependent equilibrium emerge. Industrialization proves to be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catching-up. Good management by the domestic institutions of domestic industrialization is a complementary requirement.  相似文献   

19.
论推进和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工业化既是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也是为了缓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应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在培育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区域文化与文化发展的空间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宇  沈山 《经济地理》2006,26(5):892-895,809
在阐释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区域文化类型进行了划分,探讨了新时期江苏省文化发展的空间组织,并将其概括为:1个文化发展中心,2个文化发展副中心,4类文化发展区域,5条文化发展轴线,7个历史文化名城,50个特色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