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姚蕾 《乡镇经济》2008,24(6):40-44
发展循环经济、建宴循环型社会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以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对宁波市循环经济现实发展的三个层次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经济增长的理想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循环型社会.我国可以从国外这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家发改委决定先期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区域规划的前期工作。为配合区域规划的编制,我们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对天津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战略取向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理论作了简要介绍,认为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建设的小城镇应该是生态循环型小城镇,并对生态循环型小城镇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建设生态循环型小城镇的原则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滨海新区无疑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现代化经济新区之一。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京津冀经济圈的示范效应决定了其承担京津冀经济圈制造、物流航运和外向型经济的职能分工。如何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大主题下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首要问题。本文从京津冀都市圈与滨海新区的关系入手,阐述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定位及在京津冀都市圈大条件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面临问题,从而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出发,通过对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剖析,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并进一步论述了开展清洁生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制定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笋国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型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途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循环经济;(三)明确废物回收责任与渠道;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循环经济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动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三大都市圈,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方向。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倚仗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投资环境,丰富的科技资源,发达的教育产业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中各要素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循环经济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带有方向性的、最先进和最高级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探索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也是循环经济的立法最完备、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中国已经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循环经济方面立法。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政策及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作,扎实推进2015年循环经济工作,制定本计划。一、总体要求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区域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以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为抓手,提升重点领域循环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强化政策技术支撑4个方面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报告》2006,(89):1-16
近几年,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多的实践,也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对发展循环经济都非常重视,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缺乏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建议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被提出以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立法、政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对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经验,进行适当的归纳介绍,提出衡阳市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概括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庆新 《南方经济》2005,(11):112-114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念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本文从立法、政策、微观运行模式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熟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被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经过长期的实践,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循环经济的法制化、社会化应用阶段,将循环经济具体实施要求法制化,通过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这其中,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循环经济法制化实践的情况最具代表性。本文在对以上三国循环经济法制化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包含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复杂经济系统,客观、有效的循环经济效率评价体系是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构建了评价西部各省区市循环经济发展效率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动态DEA模型对西部各省区市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对西部十一省区市2010年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从投入和产出角度分析影响循环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指出非DEA有效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最后提出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效率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生态社会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发展经济,又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符合我国国情,对于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能从根本上缓解能源危机及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几年,我国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即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以及以京津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这三大地区主导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三大都市圈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如2001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国土面积32.1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3.35%,却集聚了13.82%的全国人口,创造丁35.26%的GDP,实现丁40.18%的地方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9.
近日,《解放日报》用两大版的篇幅,刊登该报组织的《专家访谈》,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介绍了京津冀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历史、现在和将来经济发展概况。参加这次《专家访谈》的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杜平、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陈剑、天津环渤海研究会副理事长谢让志、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长乐、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经济前沿》社长兼总编辑封小云。杜平、陈剑、谢让志等专家在访谈中阐述了有关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概况。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的唐山、保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传统型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环境问题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