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工业、以农养工"战略,人为构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落后于市民的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和其他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即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将"三农"问题置于国民经济大局之中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城乡、工农关系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国情、实际的科学判断和英明决策,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吴伟 《集团经济研究》2006,(27):126-127
一、根本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 我国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大城市的政策,既所谓"三重三轻"的发展战略,其具体内容是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全民企业轻集体企业.结果使我国由原先的农业经济社会转变为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使城市摆脱了落后面貌,出现了现代化的大工业和现代商业及金融业;而农村依然落后,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形式,城乡之间出现了严重对立.这种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限制了农村的正常发展,使农村几十年来单一农业的产业结构未能变化和升级,使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合理流动,广大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造成农民收入低下,仅依靠农业生产获得主要生活来源,农民生活未能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东快西慢"的工业经济空间格局助推中国走出了低水平的"均衡"发展,并稳步走向世界,但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东快西慢"的工业化推进格局逐步向"西快东慢"转变。进入新常态后,工业经济活动加速向南部转移,"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逐步强化,区域间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978年以来,省际工业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四个阶段:缩小(1978—1986年)→扩大(1987—2003年)→缩小(2004—2013年)→扩大(2014—2016年)。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地理版图变迁过程中,区域性塌陷与地区崛起并存,主要可分为衰退型塌陷、发展型塌陷、开放型崛起、承接型崛起等4种典型类型。至此,中国工业经济的地理版图由改革开放初期显著的"东西分异"转向"东西、南北分异"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GML)指数测算2003—2017年中国285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分析了城市GTFP的时空演进,检验了城市GTFP的空间相关性,并用空间杜宾模型估计城市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GTFP呈现增长趋势,总体呈现“南(偏西)-北(偏东)”格局,城市GTFP标准差椭圆整体向西北方向发生了偏移,技术进步在提升中国城市GTFP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城市GTFP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促进邻近城市GTFP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发投入和环境规制抑制邻近城市GTFP的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分别存在“竞相到底效应”和“污染泄漏效应”。  相似文献   

6.
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历史根源,其特征就是通过价格"剪刀差"以及相应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剥夺农民,支持工业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工业、向城市倾斜;实施"城乡分离"、"二元结构"的户籍、就业和粮食及医疗养老保险等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所包含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空间不平衡思想的解读,认为中国城市空间存在着"辩证乌托邦"的机遇.中国城市在空间建构过程中,应该避免单一价值取向的"乌托邦",而应在多元要素组成的"生命之网"的基础上建构空间的"辩证乌托邦".进而探讨了这种"替代方案"的实现所需要政府角色和公共政策的转变,以及空间协调机制的整合,这是该书带给中国城市空间演进的最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的城镇化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而中国的城镇化最终需要落实到特定的地域空间上,落实到地域空间上的城镇化就形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支撑。城市空间格局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以及资源环境格局,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合理性评价研究,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一个随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客观存在,与之对应的城市规划也是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本文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迈克尔·波特(M.Porter)的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哈尔滨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且探讨得出在"十二五"期间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转变方向以及城乡规划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为设计还是自发演进的一直存在争论。前者认为通过充分运用理性,可以达到完美的城市规划设计,代表人物有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这一派别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人为设计”特点;后者则认为城市是由历史自然演进而来,是经过数代修补、更新以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代表人物有简·雅各布斯(Jacobs Jane)、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等,该派别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自发性、紧凑性”特点。以“建构理性主义”和“演进理性主义”两种模型作为理论基础,深入考察上述两种派别的城市规划观,澄清两者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含义;审视现有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中国封闭社区的兴起背景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封闭社区产生的社会文化机理,并就中国封闭社区成为城市主导居住模式后,产生的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倾向、居住隔离与社会排斥加剧等社会空间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封闭社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但这种居住模式的固有弊端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政府和规划者应该采取相应规划手段减少封闭社区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Structural change and competition are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way labor markets work in China,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The rapid growth of jobs in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during the 1980s was forged largely by market forces and with little government oversight. Similar pressures are now playing an increasing role in urban markets, but the difficulties of state enterprises have made the transition more difficult. The inflexibility of the urban labor market has several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urban enterprises, especially SOEs. One of the problems it creates is over-staffing in SOEs, which is largely due to their failure to adjust employment with respect to efficient labor demand. The massive lay-offs that took place since 1995 demonstrat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over-staffing problem in the state sector of China's industry. Government officials estimate that 15 to 20 percent of state enterprise employees could be released from their companies without affecting outpu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eed of employment adjustment between state, collective, and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in China. Using panel data from a sampl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during 1986-1990, our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eed of adjustment in production workers might be the slowest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3.
Cluster evolution and urban industrial dynamic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case of Beijing.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Beijing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tegrated into global markets is examined through the lens of cluster evolutions and life cycles in 1987–2007. Cluster emergence, decomposition, stabilization, upgrading, restructuring and disappearance are identified us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input–output tables. These evolutions are interpreted in the light of the way in which backward and forward linkages provid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new intermediate goods, new divisions of labour and new patterns of co-location, and are related to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geography of Beijing.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会空间作为城市的要素,具有典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城市社会空间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和符号价值.在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意义和理念,被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意涵所取代,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增长,使属于大众的城市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城市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是在竞争城市社会空间的占有形式.因此,重新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市社会空间属性的角度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价值,以求对构建属于市民社会的新型城市社会空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金华 《价值工程》2010,29(7):45-45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所以国家必然会采取种种措施和办法来保护工人阶级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合法地位和权益。本文就如何加强工会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研究进展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过程营造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发展环境中,被誉为城市空间增长"发动机"的大事件营销伴随着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开展.在我国社会经济乃至制度的转型过程中,大事件营销已经成为了一种典型的政府企业化的"空间过程",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的演变.在对城市大事件营销空间效应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的基础之上,从正反两...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CSR)逐渐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根据社会、企业双赢模式指出国有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就如何从外部规范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红平 《城市问题》2011,(12):98-102
我国现代门禁社区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出现的,并与西方门禁社区存在着诸多差异,特别是在流行的原因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特征。借鉴多种理论,从多个视角探讨了门禁社区在中国流行的深层的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机理。认为中国城市门禁社区的出现是由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力量、经济力量、政府力量和个人力量共同推动着门禁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空间重构语境下的城市空间属地型碎片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咏嘉  宋伟轩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90-94,114
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中国城市结构逐渐表现出类似于西方的社会空间碎片化特征,而中国以门禁社区为表征的城市空间属地型碎片化倾向则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社会阶层分化以后,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特定区位和社区内,彼此间社会空间通过门禁与围墙相互隔离,并伴随着城市宏观空间的破碎状态和公共空间的私有化侵占.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