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据统计,我国已引进彩电生产线一百二十条,可年产彩电一千万多台。然而这些生产能力远非发挥,其主要原因是彩电国产化率不高,依赖进口件和进口原材料。一台彩来,我国已新上电磁灶生产线二百多条;引进微波炉生产线几十条,一九八九年预计产量分别为三十八万台和一百二十七万台。然而,微波炉和电磁灶的关键零部件,如连续  相似文献   

2.
一、在较高起点上择优引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比例不合理,技术引进的比重过小,设备进口的比重过大。1952年到1985年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用外汇300多亿美元,其中引进软件费用约占5—7%,大部分外汇用来购买成套设备、生产线和单项设备。近几年,我国花费18亿美元,进口113条彩电生产线,却没有引进线路设计等关键技术,不仅不能设计制造第二、三代  相似文献   

3.
据载,原来仅有百余人的岳阳电子仪器厂,凭借逆向引进的独特思路,吃进了投资上千万元的彩电频道开关生产线。他们先以少量外汇从日本引进后道工序设备和散件,生产成晶,占领市场并积累技术、资金;再在不断积累中逐步引进中、前道工序设备,三年内建成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企业主要靠引进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到本世纪最初十年,它们主要靠引进、消化、吸收,以技术成果的本地转化实现自主创新;而2010年以后,中国企业才可能走上"技术+市场"的自主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在外资引进及投向中,长期存在基础设施及创汇效益孰轻孰重的问题.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在重庆也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迄今已建成并开业的合资企业6家,包括扬子江饭店、庆玲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饭店、渝州冷冻空调技术服务责任有限公司;合作企业2家:重庆宾馆、重庆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租赁项目19个,包括气电玻璃熔炉、塑料瓶罐装生产线、塑料软包装生产线、彩电装配线、啤酒生产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发达工业国家中迅速普及,它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加工制造技术及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将企业中各相对独立的生产子系统(生产线、装配线)在新的管理控制策略指导下联系起来,以获得生产的高效率。由于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子系统的效率,因此生产系统的能力配置问题,近二十年来一直广受重视。生产线按其结构特性,一般可分为串行生产线和装配生产线。前者研究所用的模型往往过于理想化,而且对许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定性阶段;后者所做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是长虹成功的科技开发之路,长虹彩电之所以能领导国内消费新潮流,关键原因就是长虹依靠高科技加大了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1.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区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相似文献   

9.
中国彩电工业在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经了引进、消化、提高、国产化及进一步开发等几个阶段之后,已渐渐走向成熟,目前已达到了4000万台的生产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彩电生产大国……这些都是颇令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地方,人们也常常为此津津乐道。然而,又有谁知,其实...  相似文献   

10.
华锦阳 《技术经济》2008,27(7):33-38
本文分析了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同路径,认为从微观角度看主要存在3条路径:一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对引进技术进行重大改进;二是通过对参考标杆实施反求工程,独立模仿开发重大技术;三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发原创技术。本文对这3条路径的过程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并结合我国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典型案例,对3条路径在我国企业的适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资产存量调整中,如何通过促进存量调整,根治产业结构严重雷同,即结构比例不合理,正是资产存量调整的关键或难点所在。以下就产业结构雷同的原因和根治难点作一线桥。一、产业结构严重雷同的原因1.传统计划体制的“条块分割”与“政企不分”的惯性作用。传统体制下行业及企业之间,各自独立,互不交叉,协作不密切,自成体系的弊端影响仍然存在,造成行业管理缺乏统一性,投资领域呈现一种政出多门、混乱无序的状态。例如彩电生产线,引进十几条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除原国家计委、经委及原电子部批25条外,省(市)批63条,直辖市…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绪言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科技先进国家引进了大量技术。在历时10年的大规模引进中,我国共引进了约2万余项技术,其中一大部分是成套技术。这种成套技术一般都能用来运转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厂。在技术引进的初期成套技术与成套设备都是一起进口的,有些简单的辅助配套设备,甚至钢架、钢板等材料也都是进口的。一台设备的国产化乃至整个项目的国产化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努力过程。国产化程度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消  相似文献   

13.
聂娟  李楠  巢来春 《经济论坛》2006,(12):67-68
一、中国液晶彩电市场现状中国市场随着以液晶、等离子为代表的平板电视一级市场的启动,平板电视成为市场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行业巨头们都将平板电视放在彩电业务发展的首要地位。中国彩电企业对平板电视发展趋势达成共识,中国的平板电视市场开始爆发,市场规模和份额呈现加速上升势头。随着2004年和2005年液晶电视生产增加了5代TFT-LCD生产线6条、6代生产线3条、7代生产线2条,液晶面板的产量大幅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液晶电视成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并进一步促成液晶电视市场的飞速发展。从相关数据可以知道,2003年中国国内液晶彩电的平均…  相似文献   

14.
从1985年开始,四平市先后利用丹麦、日本、挪威等政府贷款,引进了:丹麦玉米综合加工设备,丹麦板式家具生产线,西德硬质合金刀具生产设备,美国片状电阻生产线,挪威1.5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现在有的引进项目已发挥一定作用,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从总体上看,这些项目,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有些已成为影响四平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不仅困扰着这些引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因严重拖欠不能偿还到期的贷款影响着四平市的对外信誉。究其原委,情况固然十分复杂,但主要可概括为:一是引进带有盲目性,建设速度迟缓,可行性研究不充分,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木器总厂从丹麦引进的板式家具生产线,不仅在国际上技术不领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本市某纸厂引进国外生产线的可行性论证会。该厂拟引进的竟是挪威的一条旧白板纸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大部分设备都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制造的,有些部件如烘缸、传动装置甚至是二十年代的产品。这样一条堪称元老的生产线,经过到会专家的鉴定,认为它的工艺流程较先进,自动化程度很高,与目前同类纸机相比,其产量不低,产品质量也能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是一条已经变得“年青”的生产线。  相似文献   

16.
浇铸闪光的人生———记沧州华升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毛立德□本刊记者辛炎一、临危受命扭转危局华升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技术起点高,从日本等国引进全套精密铸造生产线、球阀加工生产线、管接件加工生产线及检测和测度设备,在国内最早采用“精密脱蜡工艺”...  相似文献   

17.
随着长兴伊通、长三角建材等利用废弃资源生产高档次新型墙材项目己建成投产,华晖建材公司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生产烧结砖,美欣达集团开发引进立式造粒干燥焚烧处置生产线和卧式干燥造粒生产线……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已成为湖州市企业发展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正> 技术引进是技术进步的捷径,如何搞好技术引进一直是引人关注的问题。建国以来近40年我国大约花了300多亿美元用于技术引进(包括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建设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但从总结经验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克服、改进。诸如引进中的大起大落,波动很大;盲目、重复引进问题严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宏观管理失控;部分引进项目经济效益很差,只管引进,不问效果;消化吸收、国产化进度慢,技术引进项目和国内攻关项目不协调;偏重设备进口而忽视技术软件的引进。上述问题迟迟不能获得很好解决,究其根源,是受相当长时期里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以片面追求产值、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通病)的“赶超意识”占了上风,却忽视了客观经济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危机也随之出现. 中国彩电业及企业(指中国本土企业)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逐步实现了国产化,建立了从元器件到整机的完整的彩电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魏葳 《经济时刊》2003,(10):30-30
“重复建设”是好事还是坏事?中国彩电生产线的“重复建设”不可谓不多,市场竞争不可谓不烈;但正因为此,彩电制造业成了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本文表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没有重复建设,没有供过于求的经济格局,就没有市场竞争;而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就不会有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压力。因此对“重复建设”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