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华 《发展》2009,(6):118-119
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翻译主体是译者,译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也论证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闻翻译是国际传播活动的重要手段。新闻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其对译者主体性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抓住新闻语言的特点,注重译语表达的清新、准确、客观等原则,同时又必须考虑到接受对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中英新闻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业霞 《新西部(上)》2010,(3):120-120,12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在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基础上的进步.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理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我们发现传统译论存在的不合理性,对翻译理论研究者有启迪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分张扬译者主体性而容易使其理论走向极端的弱点.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把"忠诚"原则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使译文更好地被接受.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在《紫色》的各汉译本中,陶洁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译者所译的《紫颜色》体现出了相当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教师主体性问题是一个在主体性教育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这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教师的主体性具有复杂性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主体性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协调统一,教师主体性是多元主体交互作用下的主体间性,教师主体性是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当前,应用文体翻译的译者主体性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以新闻翻译为例,从翻译的理解与表达、使用的语言和翻译目的实现等几个方面来看,译者必须有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桑潇潇 《魅力中国》2011,(8):240-240
随着外语片越来越流行,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字幕翻译中意者的主体性却不容忽视。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中的,在翻译策略以及对字幕文化因子的处理等方面译者主体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晓梅 《发展》2009,(12):95-95
20世纪西方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对于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一种全面的理论以协调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解决、预测翻译领域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意向性原则认为我们实行的每一个意识行为,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人类的认识都是由主体的意识构造而来的。在翻译中,译文就是译者主体意向性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以原文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译者意向性的限制。在不受原文表层语言形式的羁绊,译者能够传达原作的形与神,最终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郑方 《重庆与世界》2013,(10):64-66
自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领域“文化转向”以来,译者逐渐摆脱了“隐形人”的身份,开始走入公众视野,译者的主体性也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党政文件为例,分析译者在外事翻译中为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为外事活动服务,保证外事翻译的严肃性和翻译效果,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应用文本,新闻译者经常采用的编译手段,包括文本删减、变换标题和词语替换,这些都是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译者的主体地位进行了简要研究.从译者的定叉出发依次探讨了译者地位的现状、译者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及加强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认为原文对于译者具有天然的客观参照,但译文是供译入语读者阅读的,在忠实于原著的框架内,一定程度上应根据译入语读者所处环境及所接受文化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体现出鲜明的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主体性特征,作品充满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的对抗。立足主体间性理论,通过文本细读,从新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在揭示作品强烈的主体性意识的局限性的同时,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进行发掘。  相似文献   

15.
董励  穆瑞新 《魅力中国》2014,(8):266-266
翻译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三个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其中译者是沟通另外两个主体的桥梁,却始终面临着忠实于作者还是忠实于读者的问题。译者的选择决定了最终的译文效果。本文通过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相关翻译理论的对比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外宣工作总要求.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意识出发,运用相关译例,详细阐述了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意识,即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受众意识,才能传递出准确的中国特色文化,同时又能译出让国外受众易懂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可以作为读者、研究者,又可以作为作者或再作者。认真研究和分析译者在翻译不同阶段的角色转变及其原因,对于展望译者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国内外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做了综述.全方位地阐释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翻译过程不仅是一个从原语到译语的简单转换过程,而且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从而使翻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要注意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过程中,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从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因此,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内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探索心理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进而揭示心理因素与翻译活动的关系,以期产生更优秀的译者和更高质量的译作。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转向突破翻译研究固有的研究模式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学界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态势.本文分析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以及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而长期被弱化的译者主体性成为了翻译中文化转向实现的载体,翻译亦实现了由对文本的关注到对译者的关注的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