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百姓越来越富裕,家庭有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理财意识。然而,"理财"对国内居民而言毕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大多数中国百姓对其仍存有一些误区。误区一:认为"理财=投资"人们总是将理财与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投资"和"理财"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能等同。理财关注的是人生规划,是一门教你怎样用好手头每一分钱的学问,它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还要考虑  相似文献   

2.
"熊市理财"是一个值得CFO反思和讨论的问题。追求长期效益的专户理财或许可以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理财思路,尽管眼下正经历挫折,但仍拥有可预见的未来。2008年1月1日正式开闸的基金专户理财多少有点生不逢时的意味。"现在谈这个问题有点不合时宜,"某CFO坦言,"资本市场形势很糟糕,我绝不会考虑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或许还是实业投资适合如今的形势。另外,理财机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老百姓通常把理财与投资等同起来,他们到理财中心时,首先问理财师的是:"给你一些资金,你可以给我多少收益率?"可见,人们总是将理财与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投资"和"理财"不能等同。理财关注的是人生规划,是教你怎样用好手头每一分钱的学问,它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还要考虑财富的保障,而投资关注的是如何钱生钱的问题。因此,理财的内容比投资要宽得多,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炒股等投资行为等同于理财,而应将理财看作是一个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和过程,使人的一生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从而使自己生活无忧。在国外,理财…  相似文献   

4.
"理财"一词,最早见诸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报端。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财"概念逐渐走俏。一般人谈到理财,一般人想到的不是投资,就是赚钱。实际上理财的范围很广,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也就是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各大金融机构相继开始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由此,"理财"这一热词逐渐被人们所熟识。然而,关于什么是个人理财及理财,众说纷纭。有些人把理财和投资混为一谈,认为所谓的理财往往是追逐高回报的投资或投机。大多数人并未认识到理财及理财规划对其生活的重要性。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个人理财及理财规划进行一番论述,希望对人们的日常理财业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从一般储蓄转向组合投资 改革开放以前,在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眼里,"投资理财=银行=储蓄所",个人金融投资给老百姓带来的仅仅是"存钱生利息".今天的老百姓不但有能力"穿金戴银",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也达到了数万元.富裕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存钱拿利息这一单一的生财手段,而是开始探讨存款、贷款、股票、债券、投资、信托、租赁、保险等各种金融投资理财工具.而面对众多的投资机会,个人能否把资金投入投资组合的"海洋",则是当今个人理财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7月14~18日,"2005成都理财投资展"在四川省成都市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相似文献   

8.
提起理财投资,许多人以为是近现代才"流行"起来的.实际上在中国,以家庭或个人致富为目标的私人理财投资观很早就出现了. "理财"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它的意思是说,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一个正当的说法,禁止民众不合理的开支和浪费,是理财最合宜的方法.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从原始社会中晚期社会财富有了剩余时起,就有了理财问题.早期的经典著作《尚书》论述了五福,首先谈"寿",接着重点谈"富";《大学》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的理财典籍,其中也有许多理财的精彩论述,所以有这样一副对联: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  相似文献   

9.
安然度过了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后,伴随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投资者2013年面临的困惑却不亚于末日般的恐慌. 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就如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样,是一种疑似"坑爹"的大忽悠.正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中产阶级们不妨擦亮眼睛,细数一下2013年投资理财有哪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手里的富余资金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理财,投资理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话题,人们希望通过合理、正确的理财增加家庭财富,使现有资金不断升值。事实上,合适的投资理财方式也正成为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钱生钱"变为现实。然而,也有很多理财骗局屡屡被曝光,这使得一些人对于投资理财持观望态度。本文将通过分析几大理财方式的优缺点,进而阐述普通大众究竟该选择何种理财方式,由于知识所限,难免有些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的个私、民营经济比较发达,"藏富于民"是它的基本金融特征.浙江人比较重视实业投资,并不十分倾向于委托他人理财,这也是为什么基金、信托等理财方式在浙江没有受到如其它城市般热捧的原因.在浙江,个人创业蔚然成风,作为创业者,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财特色.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正式运营;1998年3月27日,"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拉开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序幕;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2002年6月3日,国债正式启动银行柜台交易市场;保险市场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进入21世纪,"个人理财"概念在中国日益升温,一般认为,中国已经走过"短缺时代","消费时代",一大批人已步入投资时代。投资者的理财方式越来越朝着多元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投资者对选择理财产品的盲目化及投资时的从众心里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导致的后果也较为严重。本文简要分析了2006年来北京市个人(家庭)理财观点出现的新特点,并运用市场调查和统计知识深入探讨北京市民对个人(家庭)理财的新观点及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理财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走进了千家万户,理财便成了热门话题.理财不等于发财,合理安排家庭财务收支,做到收支平衡,让资产保值、升值,保障家庭基本生活开支,才是理财的根本.我的家庭主要理财规划如下. 家庭情况 我家没有负债,家庭的各项支出占61%,节余为39%.我相信,财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更多需要良好的理财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家庭理财而言,"省钱、存钱、投资、保险"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与受股票和基金波动的"痛苦"过程一样,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近期也遭遇零收益、负收益问题。专家提醒,"投资有风险"的理念应深入人心,理财应先问"我将失  相似文献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家庭理财来说,"器"不仅仅是储蓄、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等投资工具,还包括账簿、记录本等管理工具,理财软件这只西方人已经吃了20多年的螃蟹也开始爬上了中国人的理财餐桌.人们将可以像企业采用ERP软件那样,精细地管理自己的家庭财产,理财决策可以借助电脑的计算,而不只是自己的灵光闪动.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正如上述演讲的嘉宾所言,投资和理财是不一样的,理财除了包括投资,还有保险,银行等.所以,我们的理财团队是一个最佳团队,我们的"理财之夜"也是一个综合平衡的盛会.  相似文献   

17.
吴秀盈 《福建金融》2007,(10):45-47
2006年5月以来,中国股市和基金市场像巨大的磁场,吸引广大储户变成了新股民和新基民,"拿出储蓄、参与投资"成为股市流行语,在"牛市"财富效应的"感召"下,老百姓的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结合福建省泉州市的情况,分析了股市火爆后居民投资理财观的变化情况,并针对这种高风险投资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4321理财法则"与排列组合法的有效结合,是家庭理财规划的利器。无论是理财师还是投资者,均可以利用它轻松对号入座。家庭理财规划的法则很多,"4321理财法则"是较为流行的一种。它的基本内容是:将一个家庭的年收入按照40%、30%、20%、10%的比例分成4个部分,分别对应"生活(衣食住行)、投资、储蓄、保险"4个方面的家庭开销,再根据不同家庭年收入水平做出相应的分配方案,比如富裕家庭的投资比例可以大一些,而低收入家庭则应把主要支出放到生活和储  相似文献   

19.
本刊提示     
2009投资与理财年会暨第三届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在京举行4月17~18日,作为战略合作媒体之一,本刊参加了"2009投资与理财年会暨第三届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本届论坛由《投资与理财》杂志社与学习型中国促进会共同主办,学习型中国促进会执行主席刘景斓和《投资与理财》社长王俊在大会作了精彩发言。  相似文献   

20.
吕晶晶 《金融博览》2021,(16):48-50
在A股市场震荡加剧的背景下,有一类产品却因为其今年以来稳健的收益率、亮眼的成绩单,成为市场热捧的对象.这就是"固收+"产品. 那么,究竟什么是"固收+"产品?与之前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低收益低风险的"固收"产品,又有哪些区别呢?"火"出了圈儿的"固收+"产品,还能跟进投资吗? 整体来看,"固收+"产品无论在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领域,都是资管产品寻求转型和应对市场变化的产物,反映出了机构创新求变的诉求.未来,"固收+"产品的优势还将继续放大,通过固收打底,"+"资产博取更高收益,或将进一步拉开与纯固收产品的距离,吸引力有望继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