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18)
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会计、出纳、会计电算等工作,应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行为等职业素养。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高职生会计职业素养的具体办法,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商》2015,(36)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更需求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兼备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而为与社会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生产服务需要的人才。本文主要研究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能够增强学生会计认知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施丽莉 《中国市场》2015,(1):116-117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作为向社会输出会计人才的一部分,必须把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是从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入手,分析当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弊端,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完成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4.
高职会计专业以为社会培养会计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中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教学改革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相似文献   

5.
罗琦茹 《商》2014,(31):36-36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会专业的就业环境、工作环境也在逐渐复杂,社会和企业对财会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从之前的重学科、重学历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转变。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对财会专业中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对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商》2015,(1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人才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市场供求、职业能力等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为出发点,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现状,试图探索出更适合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开展的策略与方法,为高职院校优秀的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企业业财融合势在必行。在该背景下,社会对财务人员和业务部门提出更高要求,而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是培养业财融合财务人员的重要渠道,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探究业财融合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如何落实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教育,分析在业财融合背景下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并通过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推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培养更多满足业财融合需求且具有职业道德素养的新型会计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财务人员社会需求调查,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而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能力的体现。然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设计理念不科学,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不能适应职业资格考试需要,如何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魏艳华 《北方经贸》2012,(2):154+156
根据财务人员社会需求调查,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而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能力的体现。然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设计理念不科学,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不能适应职业资格考试需要,如何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对数字经济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会计职业变化,并提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措施。具体包括: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泛会计”理念;依据数字经济时代会计职业需求,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混合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构建复合型的双师教学队伍;构建教学评价机制;加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正面临着现代企业环境和现代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减少教育与实务的差距.本文从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认知、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后会计专业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及教学改革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以期为现代会计行业人员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职四环递进会计仿真实训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在会计领域,从事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探索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四环递进高职会计仿真实训教学方法,对于完成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实现毕业生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零距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是高职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把产业的需求、行业的标准、企业的工作流程融入教学,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如何进行产教融合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会计专业建设的难题,笔者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于如何进行产教融合为例,探索以建立"代理记账工作室"模式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通过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的情况,分析了该模式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挖掘了解决该模式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婷 《商》2014,(11):135-135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任。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高校会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其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思想、职业态度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下的会计行为。文章具体阐述了会计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并针对现代高校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实施现状等问题提出了如何在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高度经济化的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亟需改革。当前,经济领域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经济环境、市场供需等方面也随之急变,其数据信息容量以及数据复杂程度也迅速提升,加之会计专业教育与经济市场需求的偏差增大,都要求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将结合初步改革的现状和改革理念,思考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各个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整个社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涨,企业对于会计专业类人才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从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出发,对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从而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前提,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层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主要方式。在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建设职教大省的大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能否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立足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针对安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的大规模扩招和产教融合的推进,以及企业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使得我们要深入思考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能让高职人才立足于社会。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通过对该专业毕业生和企业人员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提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9.
高职会计专业进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对会计职业及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探讨了"2+1"人才培养模式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转变教书育人模式,使之培养的会计人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民营中小企业用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书育人落后模式的建议和方法,以缓解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用工荒”“高离职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