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刑法只规定了贷款诈骗罪,对虚假陈述骗取贷款的行为却未予以关注,仅属于民事不法行为,但其行为的危害性已经远远超出民事不法行为的程度,仅仅追究民事责任已不足以预防和制裁这种严重的贷款欺诈行为。有必要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立法,增设贷款虚假陈述罪。  相似文献   

2.
金融犯罪,是指符台法定条件的自然凡或单位违反金融法规,以欺诈、伪造或其他方法实施的妨害金融管理活动,破坏金融秩序,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的管理活动,金融犯罪的客观行为方式有欺诈行为、伪造、变造行为、以及其他行为。金融犯罪的主体是金融犯罪行为的实施和刑事责任的承担,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二种。金融犯罪的罪过形式主要是故意犯罪,而过失也应当作为部分金融犯罪的罪讨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网络无卡方式信用卡诈骗是随着网络信用卡业务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类新型信用卡诈骗行为。这种行为由其法益侵害的严重性,与传统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可比性所决定,应当成立为一种信用卡诈骗犯罪,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但我国刑法第196条有关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并不能涵括此种行为,因此,笔者建议通过立法完善的方式,在刑法中增设相关规定,以有效地打击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4.
李博 《西部金融》2006,(11):30-31
<刑法修正案(六)>是针对刑法分则部分提出的,共涉及19个法律条文22个罪名,其中第十条规定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即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贷款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这将对保护商业银行债券、维护金融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刑法》有关“贷款诈骗罪”的设计,将“单位”排除在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之外,“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难以认定,罪状面窄。建议将单位列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增设贷款虚假陈述罪。  相似文献   

6.
我国关于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仅限于现行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即"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略显粗梳.因为在实践中,醉酒犯罪的情况异常复杂.理论界对于病理性醉酒,现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其属于精神障碍,应当认定为无责任能力状况.但是对于生理性醉酒人的责任能力状况以及无过错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这两个问题,学者们多有不同看法,可以说,我国刑法条文关于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规定的相对粗疏是导致刑法学界在有关醉酒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上产生较大分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贷款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犯罪中涉及标的较大、对金融秩序破坏最为严重的一种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贷款诈骗罪的定性、贷款诈骗罪与其他涉及贷款犯罪的界定还不明确,侦查和审判实践中甚至提出以司法推定的方式来认定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此外,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争议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方法/过程贷款诈骗罪与其他涉及贷款犯罪的核心区别是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应当采取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对非法占有目的加以认定,而不是采取简单的司法推定方法来认定。通过考察法律规制的变动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效果可知,无论是过去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以合同诈骗罪定性,还是当下只追究自然人贷款诈骗罪刑事责任,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都存在问题, 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结果/结论贷款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无论是产生于申请贷款阶段还是使用贷款阶段,都不应该影响对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应当通过客观证据和主观证据共同认定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杜绝单一的客观司法推定。应当扩大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将其延伸至单位。  相似文献   

8.
贷款诈骗罪是刑法中新增设的一个罪名,对于打击金融诈骗活动、维护金融秩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对其他方法的界说,对此罪与彼罪的区分均有一定争议,此外,在对该罪规定的完善上也有不同意见,本文即在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突出效果,使得各国对环境刑事立法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1997年《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设置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实现了中国环境刑法的跨越式发展。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和不断高发的环境犯罪,中国环境刑事立法应当确立对环境法益进行直接保护的原则,通过完善环境刑事立法体系、科学界定环境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和完善环境刑法的刑种等,重新构建中国环境刑事责任制度,以充分实现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我国《刑法修正案(六)》规定了虚假破产罪,该规定为打击虚假破产犯罪奠定了刑法基础,真正从刑罚的高度对债权人的利益给予保护。我国虚假破产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仍有缺失,本文对虚假破产罪的概念、要件及立法实践等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遏制虚假破产犯罪提出实践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坚纲 《新智慧》2004,(10B):64-65
1.美国法律的规定。美国《1933年证券交易法》10b-5的反欺诈条款对虚假陈述作了规定,即任何人通过或借助州际商务或邮件和任何全国性交易所间接或直接地就地购买或出售的任何证券有以下行为的属于虚假陈述:①以任何欺骗、阴谋或骗术进行诈骗;②就重大事实作任何不真实陈述或未陈述重大事实;③从事对任何人可构成欺诈或欺骗的任何行为、做法或业务。  相似文献   

12.
合同诈骗罪,是现行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犯罪罪名,也是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常见罪。该罪因其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侵害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之间界限往往较为模糊,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为开脱自己的罪责,也千方百计地将自己实施的行为辩解为经济合同纠纷,因此,正确认识合同诈骗罪,区别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地区刑法第26条规定了不能未遂,即"不能发生犯罪之结果,又无危险者,不罚。"对此,台湾学者围绕不能犯未遂的成立条件以及性质、危险的界定等存在争论。与此相对,我国刑法在未完成罪中仅规定了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及量刑原则,并未对不能犯未遂的成立条件和处罚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14.
金融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犯罪,目前立法、司法部门及刑法学界对有关此类犯罪问题的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其中对金融犯罪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并揭示其特征是亟需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综合研析刑法理论界颇具代表性的客体、行为、混合等诸种分类法之优劣,紧密结合我国现行刑法所作的立法分类,提出以混合分类法为基本思路,依据金融犯罪所侵犯客体的相同性,兼顾犯罪方法的特殊性,作进一步的分类细化,以期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金融犯罪分类设想;同时,充分揭示不同类型金融犯罪构成特征,全面把握金融犯罪此罪彼罪界限所在,从而为金融刑事立法不断完善以及司法部门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有客体和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要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并根据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处罚,把握本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本罪与一般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1997年新刑法中将信用卡诈骗罪纳入刑法典中,信用卡诈骗罪从传统的诈骗罪中分离出来,被单独列为一个新的罪名,这个改变足以体现我国司法对此犯罪行为的重视,也是我国刑法在打击信用卡犯罪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体现。本文将对信用卡诈骗罪在法律实践中几个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刑法修正案(十一)》新设妨害安全驾驶罪,此为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提前介入之举,但基于刑法谦抑性的要求需从实行行为、犯罪地点、刑罚处罚三方面对入罪路径进行限缩。该罪的罪过类型系针对安全驾驶秩序而言,而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心理状态可有多种类型。该罪可能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破坏交通工具罪法条竞合,不同情况遵循各自的处断原则,偏一竞合时以全面评价优先,交叉竞合时从一重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金融领域的犯罪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结合当前社会涌现的一些新形式的金融违法案件,对目前案件办理中存在发现难、取证难的法律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金融违法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金融违法案件必须同时注重刑法的法益保护和人权的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了散播虚假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恐慌对社会法益造成的危害。刑法第三修正案已经在2001年为此专门做出了规定,但是我们也会敏锐地觉察到刑法存在的潜在扩张的危险。秩序的建立如果必须以丧失自由为代价.那么这种代价应是有限而合乎宪法的。  相似文献   

20.
食品安全犯罪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对于食品行业的市场监管秩序,侵害法益的严重性和广泛的社会危害性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应当受到刑法的全面规制。结合《刑法修正案(八)》,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入刑现状,指出在罪名设置、罪名所属章节方面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增加相应罪名、完善现有罪名的既遂形态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