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我偶然间看到一则调查称,中国家庭中有64.7%的父母不给孩子零用钱,逾半不在孩子面前谈钱。而据美国儿童消费杂志《ZILLION》针对9~14岁读者调查,有固定零用钱的孩子储蓄较多,花钱也比较理性,对钱的感受比较快乐。这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认为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应遵守四个原则,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和各位编辑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决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荷兰孩子的金钱观念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人财富观不仅包括对财富终极作用的认识。获取财富的途径也很重要。被称为儒商鼻祖的孔子弟子子贡的“端木遗风”故事几乎家户喻晓。 相似文献
9.
10.
未经他们同意。父母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于是便有了一份无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血浓于水、舐犊情深,我们该如何投资孩子的未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响彻耳边,让做父母的倍感压力。早教班、幼儿园、重点中小学,以及交杂其中的金钱、权力、关系让我们“鸭梨山大”。我们为生怕委屈了孩子而焦灼不安、诚惶诚恐,为此不惜金钱甚至放下曾经坚守的尊严。然而,我们做得还不够。在“拼爹娘”的时代,孩子的“成家立业”继续把我们绑上了“战车”。心操碎。终不悔,因为我们是血脉相承的亲人。 相似文献
11.
12.
六月是一年中最灿烂的时光,也因“六一”儿童节和各类升学考试的如期而至,使孩子们成为每年这段灿烂时光的主角,在这段“光阴的故事”里家长应该带给孩子一些什么呢?相对于近年来我们不断重视培养孩子的情商、智商,专家则建议更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财商——“理财要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13.
I always ask myself "why is the economy condi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It is a question hard to answer.However,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he attitudes towards money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contributes a lot to that.In this paper,I want to compare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attitudes which may be typical.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每年过春节时,能从长辈手里拿到"压岁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但这些钱最后到底去了哪里?许多父母却并非太大意,要么让孩子留着自己用,要么做归爸妈"保管"。其实就是收归"家有"。其实,父母们不妨把一年一度的"压岁钱",当作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好时机。现实中,许多父母等到孩子上了大学时,才赫然发现,从来没有培养孩 相似文献
16.
17.
个人或国家财富观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差异,财富观具有特殊的精神特质与行为范式。对于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与洗礼的中国而言,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气质赋予了中国人认知与对待财富的独特视角,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的传统财富观,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基于中国传统思维逻辑与文化特质的财富原则、观念与范畴。早在春秋时期,管仲便提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同时 相似文献
18.
李晓璇 《金融经济(湖南)》2014,(6):149-151
一、引言
在孩子长大的历程中,时常碰到这样一些事例:出门就嚷着"打的",不管路途的远近,也不管是否有公交到达;看到了喜欢的商品,就总想着要购买,不管价格是否能承受;对于一定数目的钱,不知道是多还是少,如此等等,说明孩子对"钱"缺乏概念,对挣钱的艰辛认识上基本是空白,以至于在消费时不能量入为出,对价格差、性价比不知道怎么比较。 相似文献
19.
如今,好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很多长辈都对孩子溺爱不已。殊不知,他们正在为孩子成年后好吃懒做、不学无术、不会赚钱、胡乱挥霍埋下伏笔。如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诅咒?穷人如何“靠孩子逆袭”?……想改变这一切,要从培养孩子的财商抓起。 相似文献
20.
段俊平 《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4,(11):60-61
孔子在《大学》最后一段有一句"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话。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的财富观。它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财富达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为获取财富的工具。孔子用财富观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特性。"以财发身"和"以身发财"道出了我们所说的不同的两种人的财富观,"以财发身"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财富的认识和哲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