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进步对湖南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湖南省技术进步对城镇土地利用的决定作用,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测算湖南省土地利用与技术进步综合指数,采用动态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土地利用与技术进步、城镇人均非农业GDP、人口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尽管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正向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对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均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短期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提升技术进步整体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集聚、加强城镇土地监管力度有利于湖南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1)短期来看,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长期来看,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短期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负向影响,主要通过降低密度边际波动与降低扩展边际波动来实现;长期对经济波动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增大密度边际波动来实现。研究结论:虽然在短期土地资源错配能够稳定经济增长,减缓经济波动,但是从长期来看,土地资源错配会导致服务业发展滞后,不利于地区创新能力提升,从而降低经济的稳定性,容易引发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效应,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在短期内却是失衡的,且在东、中、西部地区表现各异。在东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短期内降为0;在中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长期存在;在西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短期内为负,而随时间推移变为正值且逐渐增大。研究结论: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是促进转型期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应根据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广西轻度及以上石漠化的69个区/县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揭示其变化对该区域土地生态风险的影响。[方法]基于GIS支持,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土地转移流、土地生态风险指数(RSI)等对研究区土地生态风险的异质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2000—2015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呈逐渐增大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反映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频繁。(2)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4类用地转移的数量与方向决定着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3)2000—2015年广西石漠化各区/县土地生态风险程度略微增大,南部的贵港、南宁是生态重警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有待进一步改善。(4)土地生态风险指数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活跃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应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景观分区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研究内容:文章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2012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出2009年、2012年的类型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研究。研究方法:景观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要结论:(1)从类型尺度分析,景观面积指数与平均斑块面积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余景观类型均减少;各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均增加;分维数表现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增加,其余景观类型分维数均减少。(2)从景观尺度分析,除蔓延指数减少外,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均增加。(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2009~2012年间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程度向中等水平发展,受地形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均呈现西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趋势;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水平表现为青龙镇、八道河镇的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都山林场与祖山林场由于其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等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影响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潜力的结构稳定性、结构生产力和结构受胁度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以GIS为手段,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分别估算1986年与2009年巴彦县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潜力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潜力总体呈增大的趋势。1986年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潜力综合值介于(0.2,0.4],生态潜力等级属于Ⅱ级,生态潜力较小;2009年生态潜力综合值介于(0.4,0.6],生态潜力等级属于Ⅲ级,生态潜力中等。结构受胁度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潜力的首要因素,结构生产力次之,人口密度、土地退化指数、生态环保投入率、森林覆盖率以及气候生产潜力、劳动力密度、机耕程度、生产科学技术水平的改变则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潜力大小的显著原因。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演变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现有研究基本上是针对江苏省某一地区进行分析,并未分析江苏省整体土地生态安全。探索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目的是缓解江苏省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矛盾。[方法]基于江苏省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指标权重,并利用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模型监测2005~2015年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程度,并划分预警级别,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态势,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土地生态环境较为乐观,且效果明显,但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过两个低潮;从空间格局来看,江苏省土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预警程度越来越低,且江苏省各地级市空间内部差异性越来越小。[结论]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朝着较好态势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态位势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强度。通过对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相关分析,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测度2001—2009年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率为社会经济因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城市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城市土地集约度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36%。因而,政府应采取长期和短期结合的策略,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使经济和城市化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乐山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评价体系计算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耦合模型,定量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3年,乐山市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0.3150提高至0.9931;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由0.5013提高至0.9726;两者耦合发展度由0.6056提高至0.9913,从初级耦合类的土地利用滞后型发展到优质耦合类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同步型。最后就提高乐山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内江市1997-2005 年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数量总体上呈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小,而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变化幅度大于内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平均幅度;全市除市中区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以外,其他区县土地利用均处于发展期;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来看,优势度指数逐渐增大,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减小,土地利用/覆盖的破碎程度呈现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川中传统农区地形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破碎而多样,通过定量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对引导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精准实施差别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选取四川盆地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区交界处的重庆市荣昌区为例,选用土地利用总体组合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地类区位意义等指数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结果](1)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组合类型齐全,以种植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土地利用程度较高,整体功能较强。各村土地利用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辐射效应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中部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以建设用地为主,呈现出多种用地类型相间分布的特点;中西部和西南部土地利用专门化程度较高,种植用地区位意义突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东北部及南部生态用地区位意义突出,呈现出种植用地、生态用地交错的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2)依据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规律和研究区资源禀赋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可划分为现代农业发展、城乡农旅综合开发、特色种养发展、生态林果培育四大主导功能区。[结论]针对土地利用条件复杂多样的川中传统农区,通过精准识别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其研究思路和结果,可为新时期川中传统农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协调县域土地与生态的关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以沁源县为例,运用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权法赋权重,选取县域12个生态安全指标,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表明:2013—2016年沁源县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总体成上升趋势,从0.772 8增加到0.800 9,上涨基本平稳,但响应值出现波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的变化主要受响应值的影响,需合理利用土地,缓解人口和城镇化压力,保护耕地生态,保证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城市群发展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以位于长江经济带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利用1993-2013年Landsat遥感数据,定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基于移动窗口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获得区域空间连续的生态风险指数等级分布图,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建设用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林地面积在波动中减少且变化明显;近20年,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变化显著,低风险区波动减少,中等风险区先减少后增加,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均波动性增加。本研究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风险的有效防范,以及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也为区域生态风险定量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慈溪市1999—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及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法。研究结果:研究区1999—2005年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基本不变,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随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研究结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一定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提高用地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以张家口市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1985—2014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985—2014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和较高水平,土地利用总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5—2000年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波动中减弱,土地利用功能以生态功能为主导;2000—2014年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波动中增强,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由生态功能向经济、社会功能转变。(2)土地利用社会功能缓慢增强,经济功能在波动中增强,生态功能显著减弱并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3)空间承载、就业支撑、生态维持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经济发展功能在波动中增强,交通服务功能先缓慢提升后快速提升,资源供给功能逐渐减弱,环境净化功能显著减弱并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4)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向环境、政策因素扩展。[结论]基于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理念构建的指标体系适用于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灰色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测度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探讨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33.81%;经济发展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格兰杰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因此,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优度评价法的西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西藏7个地(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研究方法:优度评价法,可拓理论。研究结果:西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总体程度不高,所有地(市)表现出基本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最好,藏北和藏西北地区最差,其他地区居中。研究结论:优度评价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河南省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用统计法、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耕地面积与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二、三产业与城镇用地规模具有正相关性;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耕地、城市用地变化分为3个时段,变化由平缓发展到急剧波动再趋于稳定。整体来看,土地利用呈现出由粗放走向集约,利于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说明经济越发达,城镇土地利用越集约,越重视对农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基于PSR模型的佳木斯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基于PSR模型框架,从压力、状态、响应等3个准则层入手构建佳木斯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对佳木斯市2000~2012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划定其安全等级。研究表明:2000~2012年,佳木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压力指数整体低于状态指数与响应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形变化趋势,压力指数从0.084上升到0.129,下降到0.041,再上升到0.157;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指数呈现先增长又下降的变化趋势,从0.158增长到0.251,再下降到0.208;土地安全状态响应指数呈现平缓的增长变化趋势,从0.140增长到0.308;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共同决定佳木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变化趋势,从0.381增长到0.494,下降到0.464,再增长到0.673。考察期内佳木斯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12年上升至较安全等级。该结论为佳木斯市制定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