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建成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过程中根据特征根累计贡献率选择了三个公因子,并根据各变量在公因子上的载荷阐释了公因子的意义。然后根据因子分析综合得分结果.对各城市建成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了排序,并根据各城市三个因子的得分结果,探讨了影响各城市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和提高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东北四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定量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方面的应用,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量化与处理以及综合评价值确定的方法,对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因子分析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竞争力突变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将因子分析与突变级数法进行组合,对我国60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状况做了综合评价和排名,分析结果表明,成长能力、现金保障能力、股本扩展能力等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影响权重较大,背农非同心多元化扩张和较差的资金使用能力是制约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竞争力提高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江苏省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遵循一般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的同时,结合江苏省综合发展的自身情况,构建了本文的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城市社会建设两个大的公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呈现地域性,即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域综合竞争力呈现递减趋势。最后文章给城市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对于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国内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方差法对指标进行了客观赋权,定量测定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竞争力发展水平,旨在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指标构建的原则,选取土地、水资源、交通、环境和人口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城市群各城市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南宁城市承载力亟待全面提升;环境承载力是影响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第一因素,但不占绝对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通过进行省域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能挖掘省域内主要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力,整合优势资源,从而推动省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江苏省为例,选取30个指标,构建包括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资源保障力、社会经济运行力、基础设施支撑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江苏省13个主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旅游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运行力、生态环境支持力和旅游资源保障力三个方面;在旅游竞争力各个方面和综合测度中,苏州均处于第一位,其他城市排名基本上遵循苏南、苏中、苏北城市的排列顺序。  相似文献   

8.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要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就要保证好农业的发展。本文通过SPSS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202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最好的为安阳市,得分为0.829,投入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周口市、商丘市、南阳市;许昌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综合水平较低。由此得出结论,河南省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根据这一结果,因地制宜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协调发展,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河南省农业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区域空间结构一直是区域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国内外空间结构重组研究大量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梳理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模式,基于当前中原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河南省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中原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河南省空间发展必须寻求基于点线面结合的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复合型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对区域中心城市、交通网络以及城市功能新区的重组与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新疆经济迎来发展新契机,天山北坡经济带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各县域综合竞争力状况,旨在了解各县域竞争力优势与弊端。基于地理学系统性视角建立了含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发展3个子系统的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空间定量法对各县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综合竞争力理论评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发展现实基本吻合,同时讨论了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不足之处,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研究借鉴。通过分析各县域最终综合竞争力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分为四种类型的竞争力地区,即综合实力主导型"强"竞争力地区,工业、农业主导型"较强"竞争力地区,农业、旅游业主导型"中"竞争力地区,单一产业主导型"弱"竞争力地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选取指标,建立了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锡尔系数,对三个城市群的城市质量进行了排名、综合评价和差异测算。研究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质量整体较高,内部差异较小,中原城市群城市质量居中,内部差异较大,关中城市群城市质量低且内部差异大;城市群之间的城市质量差异是造成城市群整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内部城市之间的差异是次要因素;社会发展对城市质量的影响最大,经济实力作为城市的物质基础,也有较大的影响力,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扶沟以产棉大县著称,棉花曾是扶沟农民脱贫的主要经济作物,那么什么又能让扶沟农民真正的致富呢?始终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措施抓紧抓实的扶沟县,利用塑膜农业技术优势,强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好“菜班子”,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同时也创出了宽阔平坦的“菜路子”。同样一亩地,经济效益由此番了几番。每亩地收入由几百元发展到一万元、二万元、甚至三万元以上。 蔬菜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扶沟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26个重点环保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的评价。研究表明:(1)六个污染因子中,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省,受SO2的影响最大,东北地区受O3和SO2影响最小。(2)尺度分析:区域尺度,空气质量和排名上,东北地区城市明显好于华北地区城市;省域尺度,空气质量最好的是黑龙江省,最差的为河北省;市域尺度,前三名城市依次为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吉林,最差的三个依次为长治、石家庄和临汾。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选取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11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运用spss软件,对广东省各市综合发展水平作分析评价。无论是对城市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政府经济促进措施、宏观调控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原城市群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转移作用相对较弱,和城市群构建的目标相比,其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原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及作用的发挥需要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就业的支持,以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建设促进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制度创新,扩大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湖南省"3+5"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外部支撑力6个方面入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熵方法对"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长沙市以综合得分1.715分居于城市群之首,益阳市为1.410分最低,且"3+5"城市群承载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城市综合承载力承载力各要素来看,经济承载力是制约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的首要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下成为城市群共同问题;科技创新与区际交流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城市发展的人口就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的综合角度,测度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动态性与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立足于PIL(人口—产业—土地)的城镇化三维分析框架,运用ROXY模型和TOPSIS模型定量分析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时空演进轨迹,并探寻其协同发展的整体态势。研究结果:(1)199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发展呈现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极化的演进轨迹,城市建设用地则呈现出与城市人口、第二产业截然相反的时空演进过程,第三产业始终处于极化发展的空间状态;(2)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城市地位凸显,但当前仍呈现一种“弱核牵引”状态;(3)第三产业更能代表城镇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研究结论:以ROXY和TOPSIS模型对城镇化发展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多元系统建构与动态演进;不同要素在发展时序上的不匹配,客观上印证了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复杂性,也证明了PIL三维框架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传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本研究构建了造纸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造纸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模型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将10个指标整合成构成造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成长性、整合性、异质性4个因子。结果表明:太阳纸业、华泰股份、晨鸣股份、银鸽投资最具核心竞争力。最后,对造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因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