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针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构建了开发区土地评价的熵权-模糊评价模型,并在考虑开发区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海市洋山区保税港的实例应用,得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在“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监管绩效”三个方面表现较差,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来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针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构建了开发区土地评价的熵权-模糊评价模型,并在考虑开发区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海市洋山区保税港的实例应用,得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在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监管绩效三个方面表现较差,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来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对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开发区集约利用进行了探讨.采用国家推荐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对荆门经济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指标权重的确定在AHP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信息熵修正.结果表明:荆门经济开发区总体利用程度较为集约,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土地利用潜力尚可挖掘,土地利用市场配置有待完善,开发区管理者应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所在进行改进,逐步提高开发区的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5年、2017年2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得到长兴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围填海分类信息,并对各类型分布情况及演变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锦州湾附近海域多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了锦州湾附近海域围填海信息,并对其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6.
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海域资源的持续供给。基于海域资源供给侧视角,考虑海洋经济运行特征和环境约束,构建包括资源储备率、节约率和利用效率的三维量化模型,测度全省海域开发持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考虑了非期望产出情况下,全省海域供给持续性整体偏低;2海域供给持续性明显受用海节约度和用海效率影响;3海域持续开发能力在国家实施围填海计划管理两年后有显著提升,但近岸海域的持续开发能力较低,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提取并分析了长兴岛附近海域2005~2017年围填海开发强度.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7年长兴岛海域整体开发强度增大,围填海面积增加最大的类型为围海养殖,围填海开发强度较高值由相对集中转化为相对分散,围填海开发强度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8.
围填海活动为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围填海区域生态系统的价值功能。围填海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损失可从供给、调节、文化与支持价值损失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针对我国围填海管理现状与存在的管理弊端,结合典型国家围填海生态管理的经验启示,通过制定海域使用金标准、推进围填海战略论证体系运行、建立围填海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完善围填海监管制度,构建围填海区域生态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辽宁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区域,2010年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愈来愈成为社会经济热点,因此有必要对长兴岛附近海域的围填海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本文以2005~2014年逐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手段,进行长兴岛及其附近海域海岸线和围填海分布、面积和利用类型信息的提取,分别从海岸线长度变化和围填海变化两个方面对研究区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综合评价西安城市土地经济利用效率情况,本文以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为指导,以模型为基础,研究依据效率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问题,从而对西安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评价指标的选取、确定及纵向比较表明,西安土地利用经济效率总体水平比较高。此外,通过DEA评价与分析,结合西安的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时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至关重要.文章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构建了大庆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主、客观赋权,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大庆市建成区2002-2006年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对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存在土地产出能力、土地生态以及接续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等问题,因此,应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城市转型期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确定是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点.本文界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应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对于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指导城镇土地利用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利用转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鹤岗实际情况,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分类,并定量分析集约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提出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益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归纳概括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益阳市域建设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从土地配置效率、用地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等方面建立了一个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对益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宏观角度的评价与分析,揭示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差异,进而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定量研究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研究表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94.6分,土地资源潜力不能满足近期土地需求;土地利用强度、地均投入产出强度以及土地市场发育程度是影响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重要驱动因素;开发区存在评价边界切割宗地的现象,但对土地集约利用度影响不大;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对环境绩效敏感,其环保投资临界规模为GDP的2.38%.上述研究能够为明确界定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管理和决策水平以及开发区扩区提供科学依据及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沈阳市的特点,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权的最小平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都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分析了四川省17个地级市、14个县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分异特征,综合评价了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做好城市长远规划、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市各区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差异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是影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研究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主要属于经济领域讨论的问题;(2)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三大部分;(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为主,指标体系设置将因评价目的、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间用地的承载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特殊经济区域,是当前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程度5个方面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区域对比法评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