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东北三省1980~2019年气象站点的各气象要素基础数据,依据《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标准》,借助SPSS、Arc GIS等工具,通过计算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对东北三省人居环境舒适度时空规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从宏观布局来看,东北三省冬季整体变化趋势分为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两部分;(2)从具体的省级行政区以及地级市来看,东北三省及其地级市区域在春、秋、冬三个季节整体上在舒适度等级方面呈现为1级,感受程度为寒冷层级。在夏季6~8月份舒适度等级为3级,感受程度为舒适层级;(3)从年变化趋势来看,6~8月目前舒适度等级仍为3级,是一年中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最适宜的时间段;(4)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温湿指数整体波动幅度较大,2000年出现最低值,2010年以前呈现似周期性波动,其后至今上升幅度明显增大。风效指数整体波动上升,变化幅度较平缓。  相似文献   

2.
沈营珠  万花 《山西农经》2022,(3):126-129
基于3个名片景区站点的历史气象资料,通过计算温湿、风效、穿衣指数,对南涧各个景区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逐月分析评价,为相关部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气象依据。结果表明,南涧土林景区、樱花谷景区旅游舒适期长达12个月,无量药谷景区旅游舒适期长达9个月。春、冬季最佳旅游适宜地为土林景区,夏、秋最佳旅游适宜地为樱花谷和无量药谷景区,旅游适游期兼具避寒、避暑特点。土林景区3月、11月旅游综合舒适指数评价为非常舒适,2月、4月、10月为舒适;樱花谷景区5—7月、10月旅游综合舒适指数评价为非常舒适,8—9月、11月为舒适;无量药谷景区6—9月旅游综合舒适指数评价为非常舒适,4—5月、10月为舒适。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基于全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公开的0.125°分辨率格点数据: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温湿指数(THI)、风寒指数(WEI)、着衣指数(ICL)以及综合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近3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9~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极显著下降趋势,风速基本保持不变。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适宜旅游的时间为4月、5月和10月,1月气候舒适度较差。空间上,气候舒适度整体呈纬度地带性分布,湖北省西部由于受地形的影响,舒适度较其他地区具有明显滞后性,夏季较适宜进行户外旅游。冬季全区不宜开展旅游活动。研究主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分异规律,为旅游开发与营销及游客出行时间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讷河国家气象观测站近35a(1981-2015年)的地面观测资料(温度、降水、积温、日照、无霜期)进行整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查找出近35a讷河市光、热、水气候资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讷河市热量资源(气温和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温每10年上升0.445℃,≥10℃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无霜期延长;水资源(降水量)波动存在一个3-5年的变化周期;光资源(日照时数)季变化按照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递减,年代变化线性趋势略呈减少.  相似文献   

5.
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发展优势度和经济联系强度等方法,以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时期的空间结构和各个地市的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了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的空间发展格局。结果表明: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结构可为点状起步发展、轴状快速发展、网状双核驱动和阶段性下降等四个发展阶段;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可分为高度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落后类型等四个空间梯度;最后,建构得出辽宁省入境旅游"两轴、三圈、三等级"的空间结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1961~2015年贵州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估算和预测分析贵州复杂地形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15年贵州81个气象观测站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气象资料,运用Miami 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 模型,计算了温度、降水和气候生产潜力,并运用气候倾向率、Mann Kendall突变检验、GIS空间插值和R/S等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温度生产潜力以9.2kg/(hm2·10年)的速率递增,降水生产潜力呈递减趋势,递减速率为13.27kg/(hm2·10年),气候生产潜力呈递增趋势,递增速率为0.73kg/(hm2·10年),多年平均值为1462.12kg/hm2; 空间分布上温度、降水生产潜力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一致,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趋势;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气候生产潜力均有正影响,其中降水量是主要限制因子,R/S结果表明,温度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而降水生产潜力保持递减趋势。[结论]影响贵州气候生产潜力最重要的因素是降水,其次是光温条件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7.
孙娟 《农业经济》2007,(9):42-42
根据对辽宁省14个市的28个县的,1420个农户抽样调查结果及有关资料分析,2007年上半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5.16元,增长96%。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评价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对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发展定位及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 文章构建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维度系统评价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并基于全局Moran''s I 指数分析其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 (1)建模评价发现,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皖中、皖南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其中,乡村生产发展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滁州,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淮北、阜阳、亳州、六安、安庆;乡村生活保障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芜马”皖江经济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阜阳、六安;乡村生态环境水平的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宣城及“合芜马”,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六安、阜阳、宿州。(2)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乡村人均环境水平的全局Moran''s I为0.462 5。其中,合肥、马鞍山、芜湖为高水平聚类区(HH),阜阳、亳州、淮北、宿州为低水平聚类区(LL)。结论 (1)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存在较大空间分异,呈现“中部与南部偏高、北部偏低”的特征;(2)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其中生态环境水平与生活保障水平互为关联,两者空间分布特征也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
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农村人居环境更是突出的短板。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辽宁省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从明确工作方向、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和强化配齐保障措施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改善辽宁省农村人家环境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究区域尺度与网格尺度气候变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贡献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测算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1)耕地单位面积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态势,高值区(>2 000 t/km2)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华南地区,低值区(≤500 t/km2)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西北部;(2)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自1995年的24.95亿t 波动增长至2020年的25.97亿t,增长了约4.09%,北部农业区上升最为明显;(3)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9.26%和30.11%;(4)在气候生产潜力视角下耕地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占优补劣”,潜力较低的北部农业区耕地“占少补多”和水热条件改善促使了该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提升,而潜力较高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则由于耕地“占多补少”抵消了水热条件改善的影响导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持平或显著下降。研究结论:气候变化带来的水热条件改善提升了耕地气候生产潜力,但确保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优化补充耕地布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仍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孙娟 《农业经济》2007,(5):20-20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技兴农,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战胜了局部地区严重自然灾害,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保证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基于对辽宁省典型灌区的实地调查数据,对水价政策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水价提升直接引致农户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而农户种植结构变化的间接效果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灌区农业水费收入的下降、农业就业的下降;同时,水价提升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环境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出发,以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为3个维度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对甘肃省2008—2020年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甘肃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相对缓慢,综合指数整体偏低,省内市州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嘉峪关、酒泉处于领先地位,张掖、金昌、武威次之,兰州、白银、天水、庆阳、定西、陇南发展一般,平凉、临夏自治州、甘南自治州名列其他市州之后。其中,生态及生活指标对甘肃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因此,针对划分为不同等级区的市州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差异化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记录的信息,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历史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的干旱环境由来已久;历史文献记录的气候变化与相关地区对应较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沙漠化多发生在沙漠内部河流下游的绿洲地段,而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河流改道,绿洲废弃,沙丘前移入侵从而形成沙漠化土地,而不是过去一般认为的整个沙漠南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建立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变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分别从不同功能区和各区层面,对其人居环境空间格局进行评价,探析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三生”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关联性,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各区为研究单元,并基于GIS10.2平台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 (1)各区域三生空间变化趋势: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城市功能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生产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城市拓展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兴区和顺义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2)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城市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其中生产发展空间的高值区集中在生态涵养区;社会保障空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城市功能区对其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生态环境空间的高值区则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区。结论 2011—2021年北京乡村人居环境容量先表现为逐步变大的趋势,后表现为乡村人居环境容量下降趋势。生产和生态空间以生态涵养区为主,生活空间中距离城市功能区较近的区域,依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使得其社会保障空间明显高于远离功能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农民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既要依托农户消费的带动,又要以满足广大农户消费需求为目的。本文采用辽宁省农调队对全省1890户样本农户的调查资料和2006年以普兰店、庄河和营口老边为代表的辽南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在对分析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农户合理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种植业比较优势产业分析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产业测算方法为基础,运用《辽宁省统计调查年鉴》等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了辽宁省各地区种植业中的主要农作物相对于全省的比较优势,并对辽宁省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了选择,进一步促进了辽宁省种植业的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辽宁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在农业、农村方面的各项政策,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使我省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2531个。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