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提取并分析了长兴岛附近海域2005~2017年围填海开发强度.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7年长兴岛海域整体开发强度增大,围填海面积增加最大的类型为围海养殖,围填海开发强度较高值由相对集中转化为相对分散,围填海开发强度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2.
辽宁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区域,2010年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愈来愈成为社会经济热点,因此有必要对长兴岛附近海域的围填海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本文以2005~2014年逐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手段,进行长兴岛及其附近海域海岸线和围填海分布、面积和利用类型信息的提取,分别从海岸线长度变化和围填海变化两个方面对研究区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区域围填海面积需求预测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针对目前围填海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与研究适合评估区域围填海面积需求的方法与测算模型,为国家严格控制围填海、科学制定围海造地区划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几种预测方法均各有利弊,应尽可能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并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结果,为区域围填海区划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梳理土地利用效率、海域集约利用及生态利用效率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围填海利用效率概念,同时总结国内外土地利用效率、海域集约利用及生态效率的相关评价指标,构建围填海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围填海的合理利用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型围填海工程水下地形地貌影响的动态监测,定量定性分析大型围填海工程建设对海洋自然岸线、海域海水动力条件、海洋功能的影响,对周边海域自然属性及其他用海项目的影响,用海单位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影响.本文以鱼山岛填海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下地形以及海岸线测量展开研究,提出一种针对舟...  相似文献   

6.
围填海活动为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围填海区域生态系统的价值功能。围填海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损失可从供给、调节、文化与支持价值损失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针对我国围填海管理现状与存在的管理弊端,结合典型国家围填海生态管理的经验启示,通过制定海域使用金标准、推进围填海战略论证体系运行、建立围填海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完善围填海监管制度,构建围填海区域生态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围填海发展趋势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历史围填海统计数据,对福建省围填海发展趋势及驱动机制展开研究,为探索围填海内在机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运用数据整理法和图表法对福建省围填海开发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软件的Factor功能对围填海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的Regression功能对围填海进行驱动因子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围填海较重要的影响因子是人口与经济因子、农业经济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研究结论:面对巨大的人口和发展压力,围填海需要更多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围填海资源区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其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是围填海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本文通过选取典型围填海资源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识别、判定,划分并确定了两者的对应关系。着重针对围填资源区提供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所属的具体10种服务,采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评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包括资源数量、资源价值和资源开发程度在内的围填海资源潜力定量评估指标体系,给出初步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5年、2017年2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得到长兴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围填海分类信息,并对各类型分布情况及演变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连区域不同年代的海图和1995-2015年的Landsat TM、ETM+、OLI_TRIS遥感影像,利用Arc GIS软件提取各年份围填海信息,系统分析近20年来大连海岸线及围填海开发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连海岸线长度急剧增长了130.7km,海岸线明显向海洋推移。围填海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共增加27046.2hm2。围填海利用类型更加多样,围填海重心从围海养殖、盐业用海逐步向工业用海、交通运输、旅游娱乐用海转移。  相似文献   

11.
海域定级是一项满足海域行政管理需求的工作,其本质是进行海域使用适宜性空间分异评价。研究梳理总结了完整的海域定级体系框架,并对辽宁庄河市所辖的填海及构筑物用海定级进行了实证研究。庄河市填海及构筑物用海定级空间范围为庄河市所辖海域除"保护区""特殊利用区"和"保留区"外的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共划分633个1km×1km网格为海域定级单元,从海域自然条件、海域可开发利用条件和海域区位条件三方面建立定级指标体系,使用ArcGIS 10.2软件计算单元综合得分,将庄河市填海及构筑物用海一共分成五级,定级结果与庄河市海域实际情况相符,科学体现了海域资源条件差异。庄河市填海造地和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现状约一半分布在二级海域,其海域级别对应的海域基准价将更大程度实现海域资源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盐城市沿海滩涂匡围与岸线变迁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是进行大范围岸线变迁调查的有力手段,具有其它传统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利用盐城沿海1992年、2002年和2006年的Landsat影像对滩涂的匡围与岸线的变迁进行了研究。采用了海堤结合海堤外已经匡围并已经用于生产的区域的边界作为岸线提取的依据,结果表明,从新洋港口至梁垛河闸南侧的海岸线普遍呈现向海推进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岸段推进的速率有大的差异。从1992-2006年,滩涂匡围的速率基本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13.
朱明胜 《渔政》2008,(1):32-33
庙港船餐附近有10家养殖户,养殖面积150余亩。这些养殖户中有九户是50至70多岁的老渔民,他们以这些网围养殖为生。这些网围都是他们几年前私自围起来的,有的围了三、四年,有的围了八、九年。为了逐步压缩网围,减少养殖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必须对这些网围进行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14.
李欣  叶果 《中国土地》2020,(3):25-28
开展海岸带规划是推进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由于多专业、跨部门的特点,长期以来,海岸带规划实施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当前规划体系改革、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岸带规划在政策保障方面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保障规划成果落地?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1995-2015年间近20年的丹东市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数据预处理(包括去条带处理,影像裁剪拼接,去云处理以及图像增强等)以及借助于ENVI与Arc GIS进行丹东市海岸线信息的提取,得到丹东市近20年来海岸线及围填海信息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从1999年至2010年间,丹东市围填海面积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主要是渔业用海面积增大;(2)由于丹东市东港区的建设,港口填海面积明显增加,港口用海年均增长显著,尤其是2012年到2014年间,丹东市围填海面积显著增加。(3)2013-2016年间,丹东市围填海类型丰富,由单一的渔业用海转变为多类型用海并存,海洋经济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围填海造地作为一种彻底改变海域属性的人类行为,一直饱受质疑和争论。然而,随着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沿海地区纷纷开始转向海洋要地,加快了围填海造地的步伐。笔者在对围填海造地的传统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模式,探讨围填海造地需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围填海造地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本文以广州市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0、2013年三个时相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结合面向对象遥感解译方法获取湿地空间分布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核密度估计等时空分析方法研究广州市各类湿地的变化特征、过程,并总结了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8-2013年间,广州市湿地总面积持续增加,人工湿地在增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鱼塘湿地在番禺、南沙等区集中分布现象明显;广州市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经济、人口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围填海造地经济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影响围填海造地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分析了人口、投资、比较利益、政府、制度因素对围填海造地大规模增加的驱动作用,并用山东半岛围填海造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人口密度与围填海造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人口密度增加带来的对新增住房、工商业用地的需求是围填海造地的客观基础,以土地价格指数为表征的填海造地的比较利益的存在是大规模围填海造地的外部激励。最后,论文从制度、海域使用管理、海域使用配置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因河蟹单一品种的养殖导致河蟹品位差,增产不增收.2003年我们探索了网围河蟹、甲鱼生态混养技术,提高了产量并得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武汉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主要用地类型数量变化、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方法:遥感影像融合;遥感影像分类;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研究结果:(1)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武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沿横贯主城东西向的山体、纵穿南北的长江构成的“十”字形不断向外扩张;(2)过去30年中,武汉市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水域资源;未来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措施保护湖泊、坑塘等水域资源。研究结论:多时相遥感影像融合分析是理解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