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现出平缓增长趋势,不同空间类型表现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不同区域表现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不同城市类型表现为成长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2)综合效率等级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较高,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3)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科学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并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系统谋划转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王济干  杨亚平 《水利经济》2023,41(3):1-7, 15
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绿色发展效率是当前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使用泰尔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研究其空间差异以及分布动态变化趋势,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将科技人才集聚纳入回归模型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显著,且省内差异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水平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显示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效率值集中度降低,且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特征;科技人才集聚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6-2015年沿海11省市面板数据,利用四组分随机生产前沿模型评估海洋经济技术效率,并建立动态空间模型分析沿海地区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海洋经济技术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预防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总效应不明显,以末端控制为目标的控制型环境规制显著抑制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提升,且负向影响随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建议地方政府优化环境规制结构,注重环境规制工具的组合配置,引导环境规制强度由末端控制向前端预防转变,变"逐底竞争"为"竞相向上"的环境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从时空二维视角刻画和识别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尾效模型、空间变系数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总体呈上升态势,低尾效城市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区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2)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差异经历了扩大—缩小演进特征,并伴随着轻微多极分化现象。三大流域核密度曲线在位置、峰度、峰数和拖尾上具有各自形态和变化轨迹。(3)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存在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强弱交替变化特征。局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为高值集聚型、低值塌陷型、低值集聚型和高值凸起型4种集聚类型,数量上呈现出LLHHLHHL特征。地理上存在空间邻近同伴效应和空间邻近溢出效应,形成了"城以群聚群分"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论:根据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空间集聚类型实施差异化的土地配置和产业布局政策,发挥各城市在降低土地资源尾效上的合作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绿色发展是"产业兴旺"的主旋律。大力发展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是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的源头保障;着力提高农药利用率,是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保护资源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农药绿色发展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的区域空间可分为域外地域空间、市域基质空间和城市实体空间。国内主要从区位条件、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资源型城市的域外地域空间;从产城模式、基质空间特征和空间发展模式探讨市域基质空间;从空间结构及演化、实体空间重构与"市矿系统"探讨城市实体空间。国内既有研究以个案实证研究为主,缺乏规范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探索;研究空间尺度单一,缺乏多空间尺度嵌套研究;以静态定性分析为主,动态定量探索不足。未来应围绕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管控、多空间尺度嵌套和产业转型与实体空间重构协同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于宏娟 《山西农经》2022,(24):138-141
基于黄河流域的77个城市2008—2018年的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Arc GIS可视化分析黄河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演变上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波动状态,但是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从分流域来看,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从空间分异来看,效率值分布区域性差异明显,周边地区效率值较高。文章测度并分析了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对进一步实施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卢秋月  王利  杜鹏 《山西农经》2024,(4):126-131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农业发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利用超效率MinDS模型和GWR模型测算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探究多因素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并通过ESDA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值有明显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的负面影响最大,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低碳农业机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识别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指向性机理,丰富水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上,水资源绿色效率在东中西三大区差异显著,呈现出高低高的U型格局;(2)个体上,水资源绿色效率在三大区内部存在不同分异特征,西部分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3)探测因子影响力显示,主导东中西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核心因子不同,就选出的"四化"因子中,呈现出省内因子主导向省外因子主导的转变趋势。这些发现可以为水资源绿色效率预测提供更好的指示空间。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从经济一社会一生态三个方面构建适合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和协调度对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2002-2009年间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全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在时问上,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根据评价结果将12个城市分为土地利用高效益地区、中等效益地区和低效益地区三大类;在空间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呈现"T"型的分布特征,"T"型区域内城市用地效益水平高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今后的10年、20年是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开发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建设方式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严重浪费建筑空间和土地资源,侵占优质耕地,危及生态安全等。要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须探索科学合理的城市建造发展模式。一是发展"人车分流、交通优先、绿色运行"节地型城市建设方式;二是发展"立体城"城市建造模式和用地方式;三是发展轨道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建立了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耦合协调系统,以河南省18个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河南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较为失衡,区域差异性较大,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发展较为均衡,但两个系统整体水平不高。(2)在时序特征上,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表现不同,开封等城市的耦合度明显降低,且到2020年时仍有三个城市的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城市之间的协调度等级相差较大。(3)在空间特征上,耦合度等级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现象,而协调度等级分布为中间高,四周低,并且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城市的协调度有向轻度失调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农业生产系统均衡协调发展角度考虑,正确认识生产技术效率与化肥施用效率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生产技术效率与化肥施用效率的协调发展,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举措。方法 文章基于1978—2019年中国15个油菜生产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化肥施用效率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 (1)1978—2019年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且长江下游产区(0.777)> 长江上游产区(0.765)> 春油菜产区(0.741)> 长江中游产区(0.620);(2)1978—2019年中国油菜化肥施用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具有明显时段特征,但整体水平不高,明显低于油菜生产技术效率;(3)1978—2019年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与化肥施用效率耦合协调度稳步增长,且长江下游产区(0.457) > 长江上游产区(0.440) > 春油菜产区(0.396) > 长江中游产区(0.349);(4)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化肥施用效率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仅在部分年份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结论 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施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由中度失调至濒临失调的发展阶段,且整体呈现向协调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揭示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淡水养殖经济增长呈现的脱钩关系,从而为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水资源管理及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文章结合2011—2020年中国淡水养殖业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全局Super-SBM模型,对淡水养殖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进行评价。结果 (1)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总体呈提升态势,其中“十三五”时期较“十二五”时期效率提升幅度更加明显。(2)从区域层面来看,不同区域淡水养殖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均值呈现华南、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华中和西南依次递减的特征,且各区域内部波动存在明显差异。(3)从省级层面来看,除北京、上海以外,其余地区淡水养殖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效率均值较高的地区在地理空间上呈“V”形分布特征。(4)淡水养殖业水资源投入、绿色水资源效率与其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总体向好发展。结论 为发展节水型淡水养殖业,提升淡水养殖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实现淡水养殖大国到强国的转变,建议优化淡水养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适养品种,推进广东、海南、福建、湖北和江苏等淡水养殖重点区域示范区建设,并在水资源禀赋相对不高但效率提升潜力大的省份为循环水养殖等节水型养殖模式的推广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DEA-Malmqusit指数测算比较了中国生猪养殖在时空两个维度的生产效率变化及其分解,应用SFA方法比较分析了要素投入对中国生猪生产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增长已进入瓶颈期,但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增长的源泉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值得挖掘;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变化呈现显著时间与空间差异;物质、人工、土地等投入要素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呈现不同影响效应,基于不同时期分组的稳健型检验亦证实了此结论。本文在科技创新、区域布局、土地流转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思考,提出优化组合诸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生猪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话题,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对于测度和判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章以辽宁省为例,对人类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测度与分析,对重工业发展城市的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相关文献研究,选取适合辽宁省发展特征的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四个人类绿色发展维度,利用2009-2019年辽宁省相关数据,构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人类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拟合,分析人类绿色发展指数水平;其次,使用Moran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考察人类绿色发展指数水平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情况;最后,将障碍度模型引入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研究方法做了创新性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熵值法的结果显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呈现升高趋势,但2015年以来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受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的影响而上下波动。在空间上,Moran指数得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呈集聚分布状态,发现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存在"集聚效应"的可能性;障碍度模型得出制约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有资源配置、环境保护,验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对提升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要提升创新驱动力、增强市场活跃度、加强资源节约使用宣传、促进资源利用结构合理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层面分析淮河流域40个城市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基于变异系数分析空间演化特征,结合面板固定效应Tobit模型检验影响机制,分析淮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测度。结果显示:剔除干扰项的淮河流域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被明显高估,按不同划分方式的各区域效率均值差异显著;流域整体效率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用水效率较低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效率均值始终较高,东部地区效率均值提升幅度最大;驱动因素对地区效率影响各异。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也至关重要。以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3—2014年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并用Tobit模型分析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中等偏上,规模效率整体大于纯技术效率;Malmquist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指数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排名为:成长型成熟型再生型衰退型,Malmquist生产率均大于1;东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优于其他3个地区,东北地区利用效率最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利用效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Malmquist生产率均大于1;工业用地冗余情况较明显,衰退型城市冗余率最高,成长型城市冗余率最低,东北地区冗余率最高,东部地区冗余率最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收敛和绝对收敛,各城市之间利用效率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并最终趋于稳态;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包括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行业规模、工业化程度、工业企业集聚程度等,但不同资源类型及地区的影响因素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