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粮食安全的内涵及半个世纪来中国粮食供求概况和特点,阐明中国粮食供求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粮食市场化取向的日趋明显,粮食供求格局的调整、消费结构的变化等新形势给在全国率先放开了粮食市场的浙江粮食安全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浙江粮食供求、储备等分析,提出了市场化进程中的浙江粮食安全的应对与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粮食安全及粮食供需紧平衡的背景,分析了目前在中国出现的耕地减少、人口增长、粮食单产徘徊不增、国际粮食市场有限等趋势和中国粮食供求之间的矛盾,并认为减少产后损失是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农户储粮的技术水平和储藏损失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一、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自美国人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文面世后,有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谷物供给充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与此同时,随着粮食供求状况变化和全球农产品市场形势发生阶段性变化,"十一连增"背后的一系列问题也日渐显现。一是国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与国际价格的"天花板"形成双重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不仅是粮食供求的简单平衡,还需要运转高效、流通顺畅。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时空离散度扩大为粮食安全保障增加了难度。粮食生产和消费如何有效衔接,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影响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性问题。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分析,粮食产销衔接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主体来看,粮食产销  相似文献   

6.
粮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安定祥和的社会政治局面.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就在于国内粮食供求实现了基本平衡.基本上保证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当前.粮食安全和粮食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变化,要确保地方粮食安全.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值得各方面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入新世纪,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关系到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要保障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要以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为依据.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体系,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模式有多种选择,从我国的具体情况考虑,应该选择内外结合型、适度安全型和经济型的粮食安全模式.  相似文献   

8.
就我国而言,现阶段粮食安全的目标应该是,保证在任何时候,社会粮食资源可以满足民众买得到、并买得起维持其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衡量粮食安全的经济指标是,在一定区域和期间内,社会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消费稳增、库存合理、价格适中。总量平衡,指粮食的总产量平均递增率当大于消费增长率;消费稳增,指粮食消费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学习与研析是永恒的主题.是权力.是义务,是使命,是追求,是美德.是享受。在中国粮食安全虽无近忧或有远虑、粮食供求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不乐观且复杂状态下.学习粮食知识,研究粮食历史,传承粮食文化,研判发展粮食经济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极端重要而且至关迫切。  相似文献   

10.
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粮食安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粮食供求已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这个根本性转变,给粮食生产、销售和储备带来较大影响,使粮食安全面临许多新情况,特别是面对加入WTO对粮食生产、流通的冲击和压力,必须全面、深入理解“粮食安全”内涵,正确把握“粮食安全”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新思路,及时提出应对之策。 一、我国“粮食安全”内涵的基本点 何为“粮食安全”?这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罔粮食生产、供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科技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粮食仓储的产学研合作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十分明显,在保障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它更是一个事关国家安危、经济进退、民生祸福以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因而长期受到我国政府和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是"立足国内基本自给"还是通过"进口替代"却存在着不同的主张。本文从粮食商品的重要性、特殊性,国际粮食供求的严峻形势和我国的特殊国情三个层面,阐述了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提出了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急剧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日益关注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大国,密切注视世界粮食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世界粮食安全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对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世界粮食安全状况1995年以来,世界粮食形势十分严峻。虽然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近期会出现类似1972—1974年的世界性粮食危机,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粮食产量不会有太多的增长,因而世…  相似文献   

14.
浅谈国内粮食产量的波动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历年粮食生产量和粮食安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不同阶段粮食生产总量的波动及特点对所构成的中国粮食安全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当前和将来的粮食供需状况,应加大粮食生产力度,确保中国粮食中长期安全。  相似文献   

15.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正确认识粮食形势,对于支持粮食生产、帮助农民增收、做好粮食工作、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粮食供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供求关系是影响粮食生产和储备的关键因素,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粮食供求关系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国际粮食供求关系波动较大,直接影响到广西的粮食供求,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和广西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是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民生工程重中之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2022年的俄乌冲突,我国粮食贸易格局面临着的国际环境愈发复杂,国际粮食供求呈现紧平衡状态,部分粮食贸易大国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贸易政策,这都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结合国际新形势,从我国粮食进出口来源、品种及发展潜力分析我国粮食贸易格局变化趋势,从进口供求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垄断风险、来源国贸易政策风险等方面对我国粮食进口风险进行评价,最后从粮食进口策略及国内自给策略提出防范粮食进口风险、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个军队要取得作战胜利,必须要有自己的精锐部队,一个产业能够最终胜出,也必须有自己的优势区域和优势品种。所谓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就是农业部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中国粮食产业的长远发展大计,而起草编写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  相似文献   

19.
粮食产需与安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先决条件。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民族,为了生存、稳定和发展,始终把解决民众吃饭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在中国,无论是计划经济的过去,还是市场经济的今天,粮食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十分重视粮食问题,在“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问题,以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满足民众对粮食消费的需要。粮食安全体系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直接受到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气候天象等人类难以改变的自然条件的影响,还随思想观念、方针政策、经济实力及国际形势等人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建立粮食安全体系,掌握必要的粮源,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满足饮食结构变化的需要,是项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不懈努力,合理解决粮食供求关系中出现垢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现就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值得研究的问题谈一点精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安全、供求平衡与宏观调控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搞好我国粮食安全、供求平衡及宏观调控的思路和对策根据当前我国粮食的供求情况及发展趋势,搞好我国粮食安全、供求平衡及宏观调控的思路应是:以提高效率、效益为中心,在立足国内搞好粮食生产、实现主要粮食品种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调剂余缺,降低平衡成本;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粮食深加工转化,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改进调控方式和手段,搞好储备粮管理及运用,实现粮食总量平衡,品种结构合理,质量可靠,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