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出信用衍生品创新存在问题,充分展现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性质。本文通过信用衍生工具使用对次级贷款发放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指出了金融衍生品对危机的放大作用;因此,我国信用衍生品创新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和市场体系建设,必须健全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
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对金融稳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虽然只有几年的时间,但是由于其交易量迅速膨胀、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参与交易的机构众多,因此对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市场参与者与监管当局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如何?此类交易蕴含着哪些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美国次级贷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认为房地产泡沫和信用衍生品的过度泛滥是导致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文章回顾了信用衍生品全球市场规模、市场构成和产品构成,介绍并剖析了信用衍生品的主要类型及其定价机理,然后对信用衍生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最后分析了信用衍生品的意义、风险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均与交易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简称CDS)有关,无论是2007年,赌次债崩溃获利数十亿美元的保尔森冲对基金,还是后来做交易亏损50亿欧元的法国兴业银行,还是最近亏损20亿美元的摩根大通,无一不是因为交易CDS而成为舆论焦点。这一事实也表明CDS的重要性及流行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信用集中化程度较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贷资产的技术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也具备了构建创新性金融结构的基础条件。借鉴国外银行开展信用衍生工具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可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使美国正陷入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形成一股”腐蚀性”力量,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一时间金融市场上人人自危,陷入极度恐慌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拥有158年历史的”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公司的股价一年内下跌近95%.最终不得不选择破产呢?市场普遍认为.过度参与合成CDO和CDS市场,是雷曼倒塌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信用衍生产品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是一种使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金融合约,是一种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目前主要有两种分类:一类是根据信用风险保护买方是否获得了相应的融资,分为融资性和非融资性信用衍生产品;另一类是根据基础资产所涉及的  相似文献   

8.
Stewart Jones和Maurice Peat认为信用衍生品是一种有效管理风险的工具,有利于对冲风险(hedging),以及提供多元分散化投资的机会。然而,次贷危机也正是滥用这种方便廉价的衍生品的产物。一方面,信用衍生品有自己的先天设计缺陷,另一方面,当它们被滥用时,原本金融体系中产生的错误与压力会被放大而导致最终的金融危机灾难。本文试图客观分析金融衍生品的利与弊,为我国逐步开放信用衍生品市场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谢辉 《金融博览》2014,(21):32-33
信用衍生品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信用风险是古老的风险,也是众多风险中影响最深远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各种债券、衍生品交易的交易对手风险、实体经济中的商业信用等.但长期以来却由于没有管理信用风险的衍生工具,导致信用风险管理受到很大局限.由于无法将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转移,银行的经营状况受制于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用风险已成为银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而信用衍生品的出现引起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信用风险由银行业向其他多种金融机构的转移与分散。但银行在应用信用衍生品转移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将为我国银行有效引入和应用信用衍生品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Stewart Jones和Maurice Peat认为信用衍生品是一种有效管理风险的工具,有利于对冲风险(hedging),以及提供多元分散化投资的机会。然而,次贷危机也正是滥用这种方便廉价的衍生品的产物。一方面,信用衍生品有自己的先天设计缺陷,另一方面,当它们被滥用时,原本金融体系中产生的错误与压力会被放大而导致最终的金融危机灾难。本文试图客观分析金融衍生品的利与弊,为我国逐步开放信用衍生品市场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信用衍生品是一柄"双刃剑",因其能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而被市场接受,但最终却因使用不当和监管不到位引发了次贷危机.本文从监管理念、监管机构、监管法案、监管举措等四个方面比较分析次贷危机发生前后,美英等国及国际性组织对信用衍生品市场实施监管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及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改革调整等,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与发展的契机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业务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金融衍生品品种较少、内部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独立的评估体系和报价能力、监管法律法规制度欠健全、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龚斌恩 《新金融》2009,(7):54-58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对金融创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最近上海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创新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试图全面介绍信用衍生品的运作原理及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信用衍生品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为我国推行金融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等人合力推出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稳定金融市场。五年后的今天美国早已脱离金融危机,经济迈向全面复苏。抚今追昔,保尔森详细叙述了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的金融危机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发生在过去100年里的大约30次金融危机,无一例外均源自银行出毛病,这次则不然,危机的源头来自一种衍生工具或一家非银行的私人金融机构(雷曼兄弟公司)。这使我们不得不再次高度关注金融中介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卫  袁彩云 《中国外资》2008,(11):180-181
一、从“信贷悖论”谈起 商业银行无论是单一贷款的风险管理还是信贷组合管理都无法消除银行信贷业务蕴含的巨大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是依靠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信贷分析人员,他们通常在某一行业、某类客户或者在某一地区积累了丰富专业信贷经验,被称为商业银行信贷专家制度。信贷专家的经验越丰富,银行授予其权限越大,越能影响银行的信贷决策。一般认为,在信贷专家制度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其熟悉的行业、熟悉的客户有着强烈的偏好.信贷业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信用衍生品是商业银行转移信用风险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但在信用风险转移过程中易导致商业银行弱化贷款审查监督力度,形成道德风险. 通过构建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与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间的博弈均衡状态以及影响该状态的因素,建议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并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行为产生超额收益的大小合理调整其监管频次.  相似文献   

19.
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美国1981~2008年的数据,研究信用衍生品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通过运用协整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及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表明,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增大了货币政策时滞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央银行制订货币政策时应考虑信用衍生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披露问题是金融工具交易监管的核心问题,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加强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方面的立法,提升市场透明度.为防范宏观金融风险,及时掌握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动态,美、欧国家近年来均通过专门立法,要求金融机构向指定的数据仓库报告具体衍生品交易的资料.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未臻完备.应当借鉴域外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的备案和报告制度.以卖方作为报告主体,建立统一的报告标准和数据仓库,提高报告频率,规定实时报告义务.同时,为投资者使用报告资料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