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农民的相对弱势地位,农村土地集体化色彩的放大以及农村集体的异化,为地方政府甚至官员使得目前广泛推行的土地流转特别是借征用之名强制流转而忽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只得到低补偿费用。文章提出归还农民的基本权利,加强依法行政,规范土地流转(征用)程序,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土地流转不伤害农民,在维持其正常生活(生存)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进行土地征用和流转。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是将分散宅基地、使用无序及闲置浪费的土地通过整治连接成片后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耕作的规模与生产效率,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但它也会为农村的发展带来影响,不仅会使农民的分化进一步加剧,而且还会将一部分农民分离出村庄,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土地资源不断扩大的需求,以及农民种地告别皇粮国税,加上其它各种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土地增值,无锡农村各方主体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些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矛盾纠纷,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高度重视,在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土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重庆市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实验区,为了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如何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就成为了更加引人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重庆市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总结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特点、出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从补充符合地方实际的地方法规、制定鼓励规模经营和保障农民权益的政策、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流转模式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委托代理视角,探究村集体协调在抑制土地托管风险中失效的原因。研究方法:构建村集体协调下土地托管风险的四方演化博弈模型,基于675份实地调查数据,仿真分析并实证检验村集体协调对土地托管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1)村集体协调能够降低土地托管风险,但这一作用的发挥受委托代理关系的调节,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使村集体协调在抑制土地托管风险中失效。(2)村干部的协调态度与协调成本对村集体协调效应的发挥具有调节作用,村干部的协调态度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协调成本发挥负向调节作用。(3)协调态度的调节效应在兼业户中最显著,其次为专业大户,在小规模纯农户中未发挥作用。协调成本的调节效应在小规模纯农户中最为明显,专业大户与兼业户次之。研究结论:强化村集体的协调作用;鼓励村干部转变协调态度,降低协调成本;因人施策防范化解土地托管风险。  相似文献   

6.
偏离如何趋向耦合:土地纠纷化解中的利益协调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纠纷问题目前较为突出.中国转型期所表现出来的土地纠纷特点和新问题是过去隐性化的人地耦合与偏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当代被激化与显性化.文章从人地关系出发,立足于土地系统的实际,从利益协调与利益表达的角度,探究了土地纠纷的化解,并探讨了应对当前土地权属纠纷的具体的利益主体协调机制与利益表达机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为正在逐步开展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虽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中国很有必要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结论: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要突出乡村特色,要加强规划能力建设,要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并按需试点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这个进程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我认为,利益的交汇点就是农村的土地。我们现在讲城乡统筹,首先需要钱,钱从哪儿来?有很大一个方面是盘活农村的资源和农民的资产。这个资源资产最大、最有价值的就是农民的土地。  相似文献   

9.
深化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而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是当前缓解城乡统筹发展矛盾,改善农村生产经营状况的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现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城乡统筹背景下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策略。本文旨在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深化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地流转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地流转利益主体主要有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地转出方和农地转入方.各利益主体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进行交织复杂的利益博弈,作出各自的决策.本文对农地流转各利益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结果表明,要促进农地流转,必须处理好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户转出农地获得的总报酬不低于自己经营农地;转入方转入农地获得的报酬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降低交易成本,能增加农地转出方和转入方的报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的观点,指出"农村土地确权"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了农村土地确权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旨在完善当前土地确权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2.
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浙江省创造性地设计出类似于美国可转移发展权制度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政策,此项政策使地方政府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换取建设用地指标,从而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基于对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实地调查,本文分析了这种创新融资机制生成的内在需求和制度背景、机制运行现状及效果,探讨了这一融资机制的局限性以及项目参与者土地利益关系问题。研究认为,单独依靠可转移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需求;政府主导参与对项目融资成功有正面影响;在建设用地复垦指标转移过程中需给予农民选择权、增加农民市场参与权。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近年来在城郊、沿海等地区富裕农村兴起的一项新的土地流转制度.本文以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个案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了河北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产生、发展的情况,探讨了这一制度的产生动因、主要模式和制度绩效,剖析了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发展和完善河北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以推动河北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利益均衡分配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宏观层面的土地利益分配注重审视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关系,比较而言,微观层面的土地利益分配主要聚焦于乡村社会内部。研究冀中南案例村庄的集体耕地征收事实发现,纵向地看,征地利益分配实践主要经历了失衡阶段、调整阶段和均衡阶段;横向地看,征地利益分配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民之间、干群之间和村组之间。农村地利共享秩序建构有其内在逻辑,以农民利益为核心,在外部权威有限介入、村干部内生整合与农民权利意识提升的耦合作用下,农村土地利益分配可以实现地利共享。然而,地利共享秩序的长期维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分配方案的民主化与共享秩序的制度化。基于此,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成员资格认定标准,推动土地利益分配矛盾“公共化”,并有效激活农民主体意识,进而建构乡村社会场域的“地利共享”秩序,可以为化解村域层面的利益分配矛盾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村民关于村组织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索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村级长效运行和高效管理机制,为后续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典型调研,Logistic 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财务收支透明问题、安置房是否有产权证和生活压力问题是影响土地整治过程中村民满意度的显著性因素。研究结论:基层村组织要重视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各阶段的宣传和总结,做好土地流转与引进产业工作,完善基层村组织构架,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能促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更新观念和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在总结成都市温江区通过建立健全规模经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民承包地实测确权颁证工作及加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政策扶持力度等举措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流转经营中存在的流转纠纷、流转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调查“两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一“两规”冲突核心问题的行为倾向,并据此勾勒出“两规”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而探寻相应的协调对策。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研究结果:15个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某些主体同时拥有多项相互矛盾的利益诉求;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这一核心问题,具有矛盾利益诉求的主体有着不同的行为倾向;依据其利益诉求及行为倾向,可以将15个利益主体分别归入利益相关者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研究结论:改变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减缓其对立关系是解决“两规”冲突的根本出路;在规划编制阶段构建完善的冲突协商机制和在规划审批阶段强化省级政府的制约作用是当前更务实的选择;此外,还需强化规划的执行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置冲突。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2005年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并分析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目前的中国农地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发育缓慢,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制约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规范的合同签订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户家庭人口数、非农人口比例、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区位条件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发现,土地分配的完全行政方式(即土地调整)、过渡性方式(如“两田制”等)与土地市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型的“农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如何解决及协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构建共生协调机制,已然成为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无锡阳山田园东方为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走访、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期望程度。[结果](1)无锡阳山田园东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诉求点存在差异,无锡阳山政府管理部门、当地农民、开发商及游客在田园综合体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点。出发点不同,对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利益诉求的关注主次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并不矛盾。(2)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点密不可分,关联度高,同时期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结论]该研究认为应该从诉求表达,农民参与,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监管五方面构建利益相关主体共生协调机制,以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