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农村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诸多研究表明城乡差距的扩大与城乡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是息息相关的。以卢卡斯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为基础,创建了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两区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湖南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在城市只进行城市内部的内溢性,而在农村很大部分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的外溢性。 相似文献
3.
农地非农化与人类活动的动力学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农地非农化与人类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方法: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1)当农地承载力较大时,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可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地非农化水平较高。(2)过度的农地非农化、低效率土地资源利用等一些减小资源承载力的人类活动,都将导致人口—土地资源系统作较快的非周期运动,而剧烈的变化意味着灾变。(3)农地非农化水平一定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可促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4)当前,大量的农地被非农化,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尤为重要。研究结论:农地非农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非线性系统,不同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方向,将形成不同的平衡态,进而导致系统演化趋势迥异。 相似文献
4.
中德财政合作安徽长防林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农户及项目相关人员访谈和现场考察,认为中德财政合作安徽长防林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影响: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项目区的经济效益,推动了项目区的社会进步,增强了农民和项目机构人员能力建设,促进了项目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分析表明,项目绩效得益于“投资+管理”的双重保障,森林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林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对现代林业的影响,认为全面、准确地掌握福建省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的状况,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绿色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建设有力的人力保障。从人力资源总量及其在不同经济成分单位分布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等方面对绿色海峡西岸林业人力资源结构现状及其变化、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建议和措施,应该着力改善和调整林业人力能级结构,构建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终身教育体系,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和门槛效应。研究方法:投影寻踪模型,动态空间Durbin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比直接效应更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周边省份公路密度的提高会促进本省份耕地利用转型;(2)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实现;(3)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表现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正向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并且当前公路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的促进作用大于东、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结合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优化公路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耕地利用转型和农业发展的区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微观福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农户这一微观主体的福利效应,为改善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在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下,选取影响农户福利效应的因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些影响因素的权重,最后运用改进的庇古福利效应测算方法对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短期内农地城市流转微观福利效应值为23.8203,长期内农地城市流转微观福利效应值为-30.3470,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研究结论:建立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提高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非农化模型,从农户与区县政府两个层面,考察指标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以期为地票交易供给侧激励效率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空间上的"指标漂移"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农户和区县政府层面上空间激励低效的问题。研究结论:(1)在农户层面,地票增值收益的返还,忽视了宅基地资源价值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宅基地退出的空间低效和耕地保护效果的大打折扣;(2)区县政府层面,地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身份,指标漂移过程中发展权的损失使其缺乏持续供给地票的积极性。(3)供给侧激励的改善需结合地票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宅基地区位、功能差异,把握地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形成空间上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地票供给激励。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效应及时空演进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了中国农地利用的碳效应特征和趋势。研究方法:测算各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研究结果:(1)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但幅度较小,净碳排放全国均有增长趋势,尤其是中部。(2)2000—2015年林地碳汇量增长了10.58%,草地碳汇则呈现微弱的逐年递减趋势。(3)2001—2015年生态退耕所产生的碳汇年均递减率为19.22%,因建设占用所引发的碳排量年均递增率为2.96%。(4)同2008年相比,中、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碳汇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东部地区出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建设占用碳排放效应逐渐赶超东部地区。研究结论:中国不同地区农地利用方式不同,碳效应也存在差距,推进农地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的影响效应与内在机制,以期从环境政策的角度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低碳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地区与时间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该促进效应为1.16%。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并表现为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其次,低碳城市建设所引致的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提升效应。研究结论:应通过持续推进低碳试点政策改革、结合本地产业特征引导产业转型、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等措施促进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后对城市土地管理的影响及对策--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研究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实施对城市土地管理的影响.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从城市土地征用、土地规划管理、土地收益等方面探讨了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后对城市土地管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建议严控征地范围,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对经营性项目用地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取得;推行土地征用年租制,积极探索发行土地债券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政府对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用途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全面推进和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产籍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