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15年的锦州市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从景观和斑块类型两个尺度水平上定量分析了辽宁锦州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并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景观是锦州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林地景观面积比例也较大且斑块数最多。(2)位于渤海辽东湾的区域其景观格局基本呈现出旱地、林地景观类型镶嵌分布的特征,近海位置有水田、沼泽等水域景观。(3)人为破坏干扰了其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影响自我调节能力,以至于没能发挥出其作为沿海城市靠近水源的区域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粒度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粒度效应,探讨粒度变化对土地整理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法。研究结果:(1)对小尺度范围上的平原型土地整理区,除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呈现弱敏感性外,其他指数均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2)相关性强的景观指数变化趋势相近;(3)整理前后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可分为变化规律一致且无明显变化拐点、变化规律不一致且整理前后具有不同变化拐点、无规律变化三种类型。研究结论:为准确分析土地整理前后景观格局变化情况,首先应选择合适粒度,对于小尺度范围上的平原型整理项目区,选择10—25m粒度较为适宜;在景观分析指数选择上,应选择敏感性强、相关性低的景观指数。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目的:从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整理在有效促进土地资源保护的同时,也会对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国内外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成果参考,但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土地整理的景观类型的科学划分;(2)构建与土地整理生态过程相关联的指数集;(3)注重土地整理的多尺度景观格局与生态耦合研究;(4)强化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延安市2000、2005、2010年的土地覆被数据,借助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统计和分析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定量揭示延安市潜在的景观秩序。结果表明:延安市的景观格局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景观形状指数和聚散性呈持续下降趋势,草地和林地的形状指数值逐年降低,形状结构相对比较规则和简单,景观类型内部连通性较好。耕地的形状特征相对破碎和不规则,耕地斑块数量增加但总面积持续减小。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局部景观格局变得更复杂。相对分布均匀的斑块类型、提升较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类型的演替与更新更加明显是延安市景观特征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综合应用景观生态学、统计学基本原理,以3S技术为手段,基于TM影像数据,本研究分析了银川市1997-2008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11年来,银川市的耕地、未利用地等自然、半自然景观面积减少,而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路网用地等人文景观面积都在增加,林地、草地和水域等半自然景观面积也在增加;斑块数量和边界密度呈增加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升高和景观聚集度的下降,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加,景观形状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多空间粒度下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对因空间粒度变化导致的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差异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GIS,概率矩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结果:采用中心属性原则所得到的4种空间粒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势景观类型对空间粒度变化不敏感;空间粒度增加的过程中,各景观类型主要流向为耕地,显示耕地景观的基质特性,其他景观类型则镶嵌其中;景观水平上,景观破碎度减小,景观的空间连接性上升,景观要素类型空间分布不均衡,优势斑块类型的比例上升,其他斑块类型的优势度下降,斑块分布更为分散;中心值原则保证各景观类型组分与现状图保持基本一致。在类型水平上,景观基质(耕地)面积上呈增大、空间上呈连片的趋势;景观廊道表现为连通性降低、逐渐被分割。研究结论:景观格局指数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景观类型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庆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对大庆市1978~2001年5个时段的TM影像进行处理,得到大庆市土地利用图;据图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分析,利用GIS软件计算出大庆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破碎化、斑块形状、分离度、优势度、均匀性及多样性等景观指数,并对大庆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行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一个典型的石油型城市,大庆市景观格局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杏花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太原市杏花岭区两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定量分析太原市杏花岭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方法:GIS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年限内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度耕地最大;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土地农业利用率、林地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景观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增加,景观优势度减少.这些变化主要与该区土地利用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ArcGIS、Fragstats 3.3等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以重庆市荣昌县2010年、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图为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荣昌县10年规划期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景观及其景观亚类变化剧烈,服务设施景观变化速度与幅度最大,其动态变化速率高达3.79‰;耕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的转移变化最为明显;农业生态、服务设施景观的斑块数与密度、破碎化程度下降,平均斑块面积增大,几何形状趋于规律,连通性加强,农业生产景观有所减弱;整体景观碎散趋势减弱,蔓延性加强。总体来说,荣昌县10年间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有效地分配了各产业部门用地,优化了土地利用格局,但同时也绝不可忽视耕地减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Fragstats 4.2软件以研究区内防护绿地、公园绿地、农林用地的空间数据为基础,选择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分维数、最大斑块指数,为量化分析指标,来研究每个绿地的景观破碎程度、形态指数和景观优势度,通过这三个维度实现对该研究区内的绿地系统进行全面立体化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前湿地开发利用日益加剧,本文结合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进行空间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虽然辽河三角洲区域脆弱度逐渐减弱,仍有部分地区存在高脆弱度值。数据表明2015年低脆弱度区基本覆盖整个辽河三角洲区域。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农田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且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以玛纳斯县为研究区,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和GIS技术,选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对农田盐渍化景观格局及土壤盐渍化程度与景观格局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轻度盐渍化农田为主,农田土壤盐分在水平方向的变异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总体来看,农田斑块形状较规则、简单且面积变化幅度较大。(2)类型水平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农田斑块面积影响显著,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而农田斑块面积减小。盐渍化程度对类型斑块间距离影响明显,轻度盐渍化程度农田斑块呈集中分布,而其它类型类型斑块间距离较大,相对分散分布。(3)斑块水平土壤深度(0~100cm)范围内,土壤含盐量与农田斑块形状、面积和邻近斑块数关系密切。盐渍化农田盐渍化程度愈重,其农田斑块形状愈复杂,农田斑块面积愈小,农田斑块邻近斑块数愈少。中层盐渍化程度对农田斑块形状和面积影响相对较大,底层盐渍化程度对农田斑块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农地整理对土地景观格局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针对中国目前农地整理偏重补充耕地数量、忽视耕地质量和生态保护的情况,从量化角度分析农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提出农地整理规划设计和评价的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GIS技术。研究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农地整理项目区整理前后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增大,景分形维数降低,景观斑块稳定性增强,破碎化程度降低。但是,农地整理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牺牲了其他景观类型;同时,景观多样性指数的下降,降低了整个景观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稳定性,不利于景观系统的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农地整理是一项多目标工程,只有在耕地数量与质量、生态景观、土水环境等目标之间达成一种相对平衡,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存在问题、形成机制及其优化调整思路。研究方法: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景观生态学格局定量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系统研究了曲周县的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标。研究结果:曲周县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在我国广大农区具有代表意义,是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及高人口密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人文干扰强,耕地在整个景观中占首要位置,水浇地、旱地和居民点的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研究结论: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最后提出了以加强沟渠、防护林等廊道建设和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平原农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代表性景观格局指数筛选与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筛选一组代表性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特征描述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结论:仙侬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这一组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很好地表征德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基于选定的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将德州市分为4种类型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8、1994、1999、2003和2008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福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特征,并探讨城市化与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年间,福州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为耕地和水域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中,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大最迅速,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的斑块数增加、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趋于离散分布;水体的变化幅度也较大,趋于离散分布;林地的变化幅度最小,没有较大波动;未利用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是动态幅度大。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大连市旅游系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得出了其旅游空间布局不平衡、旅游中心地体系不健全、旅游发展互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大连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5种途径:加强各旅游区的空间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旅游圈、构筑便捷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构造结构完善的旅游空间格局、统筹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