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芳  杨坚 《中国农史》2005,24(3):127-128,F0003
武汉大学杨国安博士撰著的《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一书,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发行,全书共计43万字。该书的出版,丰富了区域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尤其对两湖地区来说,取得了富有意义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地租率与租佃期限的相对稳和、地租形态的新变化、押租的矛盾发展,以及主佃关系的松驰趋向等几方面的分析,认为清前期两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与凡此种种变化密切相关的,而且这种变化又使两湖地区农村经济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则着重从两湖地区自然与社会的特殊情势,如江河通达与经济地理的日益外向,人口的刺激,土地占有与农民耕作能力的相适应性,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趋势,山区经济开发高潮等方面加以剖析,并检讨了经济发展对于市镇繁荣、民风变化及近代农业的重要影响。两湖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为之一变。当然,清前期两湖地区农业发展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开发等方面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4.
18世纪两湖粮价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世纪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两湖地区是该时期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在此时期,两湖的粮价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不规则的年际波动和长期的上涨趋势;但湖北米价相对高于湖南,而湖北麦价则相对低于湖南,此外,府州之间的粮价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大抵产粮少的山区和非衣业人口多的府州粮价相对地高。上述时空特征的形成,与18世纪两湖地区农业生产的时空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广熟,天下足”这句民谚至迟出现于明弘治初年。最初它只表达了人们对两湖开发寄予的厚望,弘治以后才初步名符其实,清代完全成为现实。这一经济现象的产生,以两湖内部先进农业经济区的建设为基础,其粮食生产具有初步的商品生产性质。地理位置的优越和交通运输的便利也至关重要,使两湖与四川、江西等产粮区有所区别,成为继江浙之后全国第二个获“天下足”殊荣的省份。江浙等商品经济发育程度高的地区对两湖商品粮的依赖,是“湖广熟,天下足”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史》2013,(1):69
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国安撰著的《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多元视野下的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一书,已于2012年9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武汉大学学术丛书,全书39.6万字。该书是作者继《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2004年)之后,第二部有关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的著作。该书主要围绕乡村社会秩序的自我构建和运行、国家权力的介入以及双方的复  相似文献   

7.
绿色矿山建设历经十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地区模式与企业模式两个基本系列。同时也面临标准尚不规范、建设资金不足,以及行政色彩浓郁、缺失长效机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以致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矿山覆盖率的基本要求。建议在未来一个时期,构建起以地区模式为主导、行业模式为牵动、企业模式为基础,三种模式相互支撑的新格局,并在全行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相似文献   

8.
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生产中心地位的确立,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剩余粮食的相应增多;而余粮的增多势必导致它的商品化规模日益扩大。粮食商品化是一个有较大探讨价值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粮食流通领域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且对粮食生产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商品粮总量的估计、粮食商品化的主要途径和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主要原因等三个方面来考察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商品化问题,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希冀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王琳 《山西农经》2023,(6):159-161
在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双碳”目标的发展背景下,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是有效突破当前农业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为优化农业结构、确保农业安全、加强生态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需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农业绿色转型。文章利用河南大学相关团队的调研数据,以寿光市绿色蔬菜产业为案例,从相关技术流动网络和上下游市场流通网络的角度探索相应主体行为,分析了成熟型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特征,为国内其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西部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阐释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主要障碍因素。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本文从建立绿色国民账户和绿色GDP考核制度、建立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补偿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产业模式、建立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体系和监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相对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建成区面积、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面积城市从业人员数来表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选取单位面积财政收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单位面积GDP三项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DEAP2.1软件,对2003年和2004年山西省10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相对效率分析,得出相对有效值为1的城市居多,北部大同市和南端运城市相对效率差异明显,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空特征分析,认为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4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重点分析了1998~2003年的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由圈层结构过渡到了地带性格局。空间格局主要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缩小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引起我国耕地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建设的主战场,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中小城市土地利用中也存在着区域间城镇和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对城乡交接带的土地利用失控,城市建设犹如摊煎饼等问题,应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湘鄂赣山区是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连片特困地区。根据党和政府精准脱贫要求,把握现状,明确目标,实现湘鄂赣特困山区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结合。[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湘鄂赣山区的致贫与发展因素,创新因山致富路径,实现山区乡村振兴目标。[结果]截止“十三五”,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推进农村主要道路硬化,不断提高山区农村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实现山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结论]扬其优势,补其短板。坚定绿色发展,把后发优势做成强劲发展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把短腿产业做成产业链条; 坚持特色发展,把山区特色产品做成致富产业; 坚持长远发展,把薄弱基础变成坚实基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从旅游产业规模、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的实际指标分析,构建城市旅游发展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指标权重、用熵技术对权系数进行修正,从而得到相应的区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数据;再结合2005年湖北17个省辖市、县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层次聚类,得出三个层级的旅游中心地.通过分析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提出经营三个旅游中心地、构建三大旅游区的资源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策略,以推动湖北省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区域绿地生态网络与生态功能优化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方法]文章以徐州示范为例,在城市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异质性研究分析基础上,探索城市规划区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路径;运用经济学与生态学原理,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理念,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从市域与城市规划区视角,合理配置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景观组分,进而优化区域绿地生态网络。[结果]研究得出2005—2015年研究范围城市化造成大量耕地消失,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加,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快速推进,林地面积占比大幅度增加;地表覆被变化直接表现为景观格局的快速破碎化和景观多样性的下降,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急需提高,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也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重点提出了强化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完整性与连通性,挖掘潜在生态功能等的区域绿地生态网络一系列优化方案。[结论]文章为研究区及延伸的城乡区域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和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对于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国内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方差法对指标进行了客观赋权,定量测定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竞争力发展水平,旨在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东南沿海高密度典型城市福建省厦门市为例,运用网络分析法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探讨影响城市绿地可达性的主要因素及提升策略。结果显示:第一,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和可达性与城市发展建设较为一致;第二,城市公园绿地不同出行交通方式可达性差异较大;第三,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第四,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有赖于城市道路网的完善。因此,为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生态、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各类型绿地的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质量,应增加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密度并均匀分布,以便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整体的可达性,重点是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步行和骑行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例,摸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揭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从时间上看,湖北省各城市耕地利用空间、功能、模式转型指数总体偏低但持续增长,在2015年前初步实现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少部分地区尚未完成功能转型。(2)从空间上看,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基本形成以东中部低山丘陵、平原为主的高值区及西部山地为核心的低值区并存的空间格局,高值区表现出“西进”态势。(3)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空间、功能、模式转型具有较强的耦合度,但失调现象日益凸显。(4)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是内外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存在较大发展障碍,经济因素是当前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湖北省林业产业发展的现实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发现湖北省林业产业的整体规模正在日益扩大中,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中,而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规模小,企业布局分散,整体效益低下,发展用地严重不足和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最后提出湖北省现代林业产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坚持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园区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促进林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