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秦巴山脉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其旅游资源并未完全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通过对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和秦巴山脉三大山脉的对比分析,总结出秦巴山脉发展旅游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川秦巴山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竞合分析,提出四川秦巴山区与周边城市发展旅游的合作潜力,为实现四川秦巴山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
四川秦巴山区属国家生态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主要是初级加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区域内未实现互联互通,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程度不够,尚不能满足四川秦巴山区走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需求。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特有的条件,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连片开发、整体扶贫、精准扶贫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以全球视野、创新思维提出了"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同步推进工业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努力构建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走工业绿色化、信息智能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范式的视角,讨论现代技术范式的困境,并分析其生态化的转变。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现状与问题的归纳与分析,阐明该区需要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增强基础建设,提升经济水平。结合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探索四川秦巴山区的绿色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和提升对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的认知水平、整合相关产业构建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共同体、科技创新支撑构筑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升级轨道等具体措施,为四川秦巴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四川秦巴山区是国家和省级重点连片扶贫开发区,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洼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和"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加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域,以集聚—碎化指数、重力模型理论为依据,结合经济、人口、社会、地理空间等4方面指标从多维度的角度来研究四川秦巴山区现状城镇等级规模、城镇聚集程度和城镇空间关系,并通过变异系数、城镇中心性和城镇发展实力分析,探索城镇等级规模变化趋势,以期为四川秦巴山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和发展提出一定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智慧农业是在经济领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当前智慧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专业人才储备、信息安全和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我国智慧农业在农村互联网环境构建、农业技术研发和政府引导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好出路。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分析秦巴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紧扣秦巴山区开发扶贫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在绿色循环发展的导向下,重点就四川秦巴山区农林畜药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策略、复合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针对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最终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下秦巴山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顺利转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民生、体现绿色低碳理念。  相似文献   

9.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秦巴山区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达州、巴中、广元、绵阳、南充5市共计25个县域行政区域。该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发展绿色循环农林畜药业具有显著的先天优势。以农林畜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本区域主要有三类循环模式:套作农业立体化种植、"种—养业"农业产业内部循环模式和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统筹循环发展,突出特色资源并制定合理方案。最终有助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和农业的转型突破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山区扶贫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大国,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山区人口约占全国的50%,GDP却只占全国的30%。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精准扶贫为山区小康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在精准扶贫模式下,扶贫需要针对最重要的贫困根源进行对症下药的帮扶。结合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科技,提出智慧山村的新模式。智慧山村模式可以克服山区普遍存在的交通和信息障碍。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的实际,提出了智慧山村在四川秦巴山区的实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农业综合体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巩固四川秦巴山区自然地理和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社会公会对绿色循环发展认识不足以及绿色循环的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讨秦巴山地区农林畜药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提出在绿色发展导向下,坚持"整链打造"理念,加强农业综合体的联动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借力"互联网+",营造农产品交易新业态,最终实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平顶山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平顶山市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对平顶山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分区论述,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游客和当地农民的打分值与权重值加权计算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指数并比较发展潜力大小。[结果]根据区域位置和地理环境以及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将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划分为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东部城乡休闲农业区、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和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4个区域,各区域发展特点突出。对各指标权重值与打分值的加权求和计算得到的不同区域发展潜力指数看出,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潜力最大,其次为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再者是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东部城郊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潜力最小。[结论]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由于地理区位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条件和农业基础的差异,平顶山市的休闲农业可分为东西南北4个发展区域,其中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和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平顶山市可将其作为重点发展对象,重点打造水岸和山村休闲农业游,借助发展优势突出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牢牢抓住建设智慧农业的时代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当前,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信息化进入到大数据发展的新阶段,并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历史性交汇。通过界定智慧农业及相关重要概念,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方法 文章对建设智慧农业的技术演进、现实需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文献、统计数据、调研案例分析结果相结合,提出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结果 建设智慧农业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乡村振兴的应势而为,数字技术正在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让“知天而作”的智慧农业逐步变为现实。结论 要着力建设数据资源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探索应用场景,加强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抓好试点示范,支撑中国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大规模大机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水资源会计是自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范围,水资源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和统计水资源。研究对水资源会计在国内外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中国开展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对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构架从会计目标、会计主题和会计理论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水资源会计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秦巴山区的情况,提出在秦巴山区实现水资源会计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5.
秦巴山脉拥有丰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区域内包括多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设立秦巴国家中央公园,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各类型保护地,有利于保护秦巴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我国国家公园的法律体系框架,系统梳理了秦巴地区涉及的现有保护地类型的地方法规。建议制定《秦巴国家中央公园管理条例》,为保护秦巴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统一管理、跨省协作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低碳、节能、环保成为区域各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都市农业作为高效、节能、高技术、可持续的新兴产业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是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也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设生态城市与发展都市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即两者相结合的价值与意义:都市农业的发展有助于调控城市的非理性扩张和蔓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建议。指出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对都市农业发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打造都市农业品牌,以农产品基地形成规模经济;二是相关部门实现联动,共同实施建设生态城市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宁南县农业资源特点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南县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水土保持成果尊定了农业的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县共有3种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传统家业铧种植业,养殖业模式和山地小庄园模式,建议保护水土资源,增加投入,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