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项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收集到的空间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对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保护价值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生态保护价值分析,通过空间分析根据保护价值数值将研究区分为保护关键区、生态建设区、协调发展区、开发利用区,最终获得了生态保护关键区。通过四个区域的划分,可有效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有效促进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生态保护、适度开发提供了空间参考。  相似文献   

2.
太原市杏花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太原市杏花岭区两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定量分析太原市杏花岭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方法:GIS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年限内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度耕地最大;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土地农业利用率、林地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景观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增加,景观优势度减少.这些变化主要与该区土地利用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及景观格局指数来研究甘井子区10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甘井子区各类型用地变化显著。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最大,自然保留地、园地减少幅度大。(2)景观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蔓延度呈增加的趋势,而分离度、多样性、均匀度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云南农村经济》2002,(6):42-42
2001年12月5日,为纪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实施30周年,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毒持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参加了颁证仪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火山地貌景观,对火山锥、熔岩流、熔岩洞及湖岸风光等典型景观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由于开发不当,火山景观遭到破坏,甚至造成水土流失、湖岸坍塌、湖水变浅、湖水受到污染威胁;要完善保护规划,健全保护机构,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确保火山景观不被破坏,防治污染,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6.
区域代表性景观格局指数筛选与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筛选一组代表性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特征描述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结论:仙侬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这一组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很好地表征德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基于选定的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将德州市分为4种类型区。  相似文献   

7.
崇明东部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崇明东部为研究区域,利用GIS和RS技术对1988、1997年和2005年卫片和航片进行了提取、分类和分析,并计算了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基本没有变化,河流水体、农村居民点等不断增加,潮滩大大减少,城镇发展缓慢,随着人类活动程度的加剧,景观多样性稍有下降,均匀度上升...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农村景观生态格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格局优化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为样区,设置4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通过8个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阻力对各情景设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不同景观组分别对4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基准情景、生态情景、发展情景、综合情景)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遴选最佳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样区耕地景观占比最大,这有助于促进景观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样区较高程度的景观破碎化与较差的景观连通性对景观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比较4种土地利用情景,综合情景的生态源面积大于其它3种情景,且生态源的分布情况也较其它3种情景均匀;在构建生态廊道体系时,综合情景下的物质、能量及物种的流通性也较其它3种情景强;而且,综合情景下的生态节点跟其它3种情景相比,无论是在功能数量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低于1987~2000年;2000~2005年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987~2000年时段的1.19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数值较大,并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对大庆市1978~2001年5个时段的TM影像进行处理,得到大庆市土地利用图;据图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分析,利用GIS软件计算出大庆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破碎化、斑块形状、分离度、优势度、均匀性及多样性等景观指数,并对大庆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行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一个典型的石油型城市,大庆市景观格局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基于莫莫格自然保护区1989、2000、2007、2012年4期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净增加14403.02hm2,其中林地、草地对耕地的增长贡献最大;而湿地则不是单调变化的,其中1989年~1997年湿地面积减少24359.14hm2,1997年~2007年增加6009.237hm2,2007年~2012年增加2983.47 hm2;此外,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的景观异质性有波动性变化,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与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趋同。  相似文献   

12.
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风险研究可以为保护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5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根据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构建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总体格局和各景观类型格局均变化显著;景观生态风险随时间变化而升高,沼泽地、水域和耕地这三类主要景观的生态风险变化是研究区生态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大体符合由中心向四周、由高风险向低风险的环形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5年的锦州市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从景观和斑块类型两个尺度水平上定量分析了辽宁锦州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并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景观是锦州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林地景观面积比例也较大且斑块数最多。(2)位于渤海辽东湾的区域其景观格局基本呈现出旱地、林地景观类型镶嵌分布的特征,近海位置有水田、沼泽等水域景观。(3)人为破坏干扰了其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影响自我调节能力,以至于没能发挥出其作为沿海城市靠近水源的区域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利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软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风险指数等,分析了2000~201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效...  相似文献   

15.
目前湿地开发利用日益加剧,本文结合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进行空间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虽然辽河三角洲区域脆弱度逐渐减弱,仍有部分地区存在高脆弱度值。数据表明2015年低脆弱度区基本覆盖整个辽河三角洲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盘锦市为例,采取主导因素"限制性因子"评价法,通过建立后备资源评价体系,对盘锦市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宜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local agro-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promoting multifunctionality in a rural landscape, with a two-scale modelling framework: a regional scale for food demand and a local scale for the forces driving land use. The framework has been designed in four steps. First,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the driving factors on the current land use pattern has been analysed. Two scenarios are designed that vary the external demand for the total land use, and alter more or less quickly the specific location factors that drive the landscape pattern. The first scenario considers trends i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driving forces. The second relies both on totally decoupled farm subsidies and unregulated housing growth. In both scenarios a local agro-environmental policy is introduced and we compare its consequences with the previous scenario's landscape pattern. The third step consists of a modelling exercise that analyses the likely outcome of each scenario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a local scale. Last, these landscape pattern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cological indexes that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 policy options o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the local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8.
Land use change is strongly modifying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of hilly productive Mediterranean sites. An example of these circumstances is the Langhe region (Piemonte, NW Italy), where woody plantations such as vineyards and orchards have been cultivated on hillslopes for centuries.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landscape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Diano study area (2651 ha) in the 1954–2000 period and we ascertain land use transition paths and rates of this rural ecosystem. Land use mapping obtained from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f aerial photographs was used to quantify land use changes between 1954 and 2000. To examin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 use change over time, a set of spatial statistics capturing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landscape change was identified. An increase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from 1954 to the present was observed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orchards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field crops. A significant portion (55%) of current orchards surface is represented by former field crops, 24% by vineyards and 15% by forests. The strong expansion of hazelnut orchards concurred to the frag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was dominated by vineyards, field crops and forests. Hazelnut orchards expansion was mainly located in places where grapes cultivation was less remunerative. A further expansion of hazelnut in the area should be planned, discussed and carefully monitored through change detection studies in order to avoid potential unsustainable use of the 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